□ 本报记者 蔡锦其文/摄
5月,四川南充的枇杷进入成熟季节,张琴开着越野车到火车站接到记者。她兴奋地说,今年,到她公司的生态园区采摘枇杷的人多得很,日客流量达万人。
张琴的公司——南充大百合高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到今年已经走过了12年,去年,公司实现总产值12500万元,创利润5045万元。
因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做出的突出成绩,这些年,张琴先后获得了“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星火计划科技致富带头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20余项荣誉称号。
异想天开创业
2007年,记者到南充参加会议,在一位基层妇联干部的介绍下,拜访了承包荒山创业的张琴。
那天正下着雨,张琴带记者走在泯泞的山路上,她不时驻足,扬着又黑又瘦的脸,指东指西地说,这一片种的是桃子,那一片种的是柑橘,那一片还种了枇杷。但记者只见满山的杂草和小树苗间一片片红泥,山里只有几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在干活,不由得为张琴的前景担忧。
1991年20岁的张琴下岗后投身农业,自费到四川农业大学学习,2002年获得本科学历,次年流转土地4600亩,创办了南充大百合高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投资建起了4个种猪场、1个山羊养殖场、1个养殖鸡园区。
张琴指着山洼间用蓝色铁皮搭建的猪场说,目前整个园区发展的经济主要靠养种猪支撑。
猪场很是简陋,但圈舍打扫得非常干净,猪粪进入了沼气池,空气中几乎闻不到异味,猪在音乐声中舒适地“生活”着。
张琴承认自己干得很苦,她说,白天还不觉得,晚上,村民都回家了,自己一个人住在农民的旧房里,还要独自出门巡夜,一手拿手电筒,一手提棍轰狗。最难的是资金压力非常大,家里所有的钱都投了进来,在西藏工作的丈夫,每月工资几乎全部支持她搞农业开发,常常连理发的钱都没有。
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张琴提出在树苗之间的空地种植南瓜,一种就2000亩,当年丰产 240万斤,收入几百万元,缓解了园区开发的经济压力。从此,南瓜成为园区开发荒山果树生长期的套种项目。
循环生态发展
2009年,记者随全国妇联领导到张琴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园调研,看到当年种下的果树小苗已经长大。
张琴笑容满面地介绍园区的创新项目:“当年,为解决浇地用水的难题,我琢磨把发酵的猪粪拌水,用水泵抽水上山,牵水管到每一棵树下滴灌,不仅解决了浇灌的问题,还减少了大量的劳动力。这套灌溉系统获得了国家专利。我们的园区已经成为四川省农业发展的示范基地。”
她介绍说,这些年,公司飞速发展是基于“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循环链”“粪便废水处理循环链”“水资源利用循环链”等模式。其中,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循环链,以4个大型母猪繁育基地和饲料加工厂为基础,在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中,采用购养、托养、技术服务三种形式服务农民;实行“五统一”,即统一修建圈舍、统一供给仔猪、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治病、统一保护价回收、销售,带动了当地种养殖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当时,张琴对公司的发展规划是:建2000㎡的沼气池,解决燃料、饲料和肥料的矛盾,形成粪便废水处理循环链;修建300多口蓄水池和14个提灌站,铺设近20公里的灌溉管道,可储水,可排洪,形成旱涝保收水资源循环链;发展山林土鸡—水田种植莲藕—鸡粪繁殖蚯蚓—蚯蚓养殖鳝鱼形成生态循环经济……
采摘园财源滚滚
记者坐着张琴的车进入园区,看到道路两旁的枇杷树挂满了黄灿灿的果实。头天晚上刮了一场大风,地上落满了熟透的果子,记者不禁为张琴的损失痛惜。张琴却笑说:“你别担心,一点都不会浪费,掉在地上的果子,果肉可以肥地,果核会发芽长成树苗,移栽到别处,还省了许多劳动力呢。”
她告诉记者,当年从日本引进的34万株优质桃树、梨树、枇杷等,年产无公害水果1680万斤,荒山早已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采摘果园。
小雨中仍有客人到园区来采摘枇杷。在园区游客接待处,记者看到一排桌子上摆着一台磅秤,桌子下面堆着装果实的纸箱和成卷的塑料袋,桌子后边坐着穿红马夹的工作人员,他们正忙于销售。
记者一路上注意到,忙碌的员工都是青壮年,便问张琴:“公司不用老人了吗?”她笑着说,老人们分散在果园,做些扯草、剪技、浇水等轻松活。
她介绍说,目前,她的公司以种养为龙头,以沼气为枢纽,对沼气、沼液、沼渣进行多层次利用,形成了“猪—沼—果”的农业生产模式,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根本上消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成为全国科普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