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学珍
减负了,孩子似乎有了比以前多的可支配的时间。
部分家长给孩子安排了不少活动,而另一些家长希望能够“放养”孩子,甚至不乏父母认为,“圈养”的孩子有可能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而“放养”的孩子才会长成“参天大树”。然而,恰当的“放养”不仅仅是让孩子尽情地玩耍,随心所欲地长大,它不等于父母的“大撒把”。如何在“圈”与“放”之间找到平衡,使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将成为父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放养”“圈养”家长各有说法
祁烨的女儿读小学二年级,她认为,孩子毕竟要长大,需要开阔眼界,锻炼独立能力也是应该的,但要有安全保障。对于“圈养”还是“放养”,她表示父母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比如,家长对小学生采取“圈养”的方式比较稳妥,对中学生则可以多一点“放养”锻炼。
如今学校减负了,作业少了一些,小升初也就近入学了,所以,祁烨把女儿的奥数课取消了,英语课依然保留;周五晚上的美术班、周六的舞蹈班和一对一小提琴课依然照旧。当然,她会在周日抽出至少半天时间带女儿外出放松。祁烨表示,对孩子我们是“圈养”为主,“放养”为辅。
大学老师张女士也认为,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人对孩子呵护较多,安排较多,限制也较多,多数时间孩子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儿一样,牺牲掉的是最美好的童年时光,身心疲惫,自理能力也得不到锻炼,适当地‘放养’是必要的。
她同时认为,“放养”和“圈养”还要依据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天生胆小,家长再处处限制、严格管教,孩子就会向胆怯、懦弱方向发展;反之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养方式。
相比之下,“80后”家长丛女士则希望给女儿更多的自由。她直言:“我的育儿观念是‘放养’。我理解的‘放养’,就是不给孩子过多的约束,让她自然成长。就像户外的野草一样,让她在阳光下疯长,疯玩。”
收放之间寻求平衡
无论“散养”还是“圈养”,都要把握好一个“度”,不必走极端。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会经历学习知识、道理和探究世界的过程,一味地学和一味地玩儿,对孩子将来的发展都有失偏颇。
一些家长认为,当孩子亲近大自然的时候,父母最宜采用“散养”的方式。
比如,雪天里带孩子在雪地里玩,让他摸雪、踩雪,父母和孩子或者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在雪地里摸爬滚打,全身心地去感受雪。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自己要做的就是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多给孩子创造寓教于乐的机会,把枯燥的学习同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结合起来。让孩子自主地参与活动,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但是,在孩子学规矩、学知识、学特长的时候,不少父母则偏向于“圈养”,比如,告诉她要有礼貌、懂规矩;安排孩子学习一些内容,告诉他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回答问题要举手。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做事持之以恒……
养育孩子,切忌“散”不出去“圈”不起来。在给孩子自主成长空间、开阔眼界、培养独立精神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根据孩子从事活动的不同,家长采用的养育方式也随之在“收”“放”之间转换,二者有机结合,效果会更好。
“放养” 给孩子心灵以自由
要培养一个能照顾好自己,同时懂得照顾家人和朋友这样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放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放养”不是放任自流、放手不管。“放养”的核心是放下对孩子心灵的束缚。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会自律,协调好自由与自律的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在养育过程中部分地或阶段性地实施“圈养”,即给孩子制定一些规则、给孩子适时的指导,教孩子学会权衡、学会平衡,去完善他们心灵的成长,使之能在巨大的学业压力、在严苛的规矩和准则面前仍能保持自由的心灵,而不是自由散漫。因为,所谓的“树大自然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
“放养”孩子如同放风筝,即便风筝飘得再高,它的线也是被放风筝的人牵扯着的,主导着风筝的最终方向。因此,“放养”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不动声色地关心、指导、调教和保护,培养孩子用一颗自由宽广的心去体会和容纳丰富多彩的世界、去接触和学习各式各样的知识技能。否则,“放养”就成了撒手不管,“风筝”便有跌落的危险。
有时候,教育孩子就好似手捧沙子,若捏得太紧,太用力,沙子反而会从指缝中溜走。要想捧起更多的沙,还得拿捏好手握的姿势。教育专家认为,在现代社会,家庭中应尽量避免封闭式、隔绝式的“圈养”,也应摒弃无拘无束、放任自流式的“放养”——这都易导致孩子的合群性、合作性缺失,最容易形成“问题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