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肖江的渡口离开,艄公的脸很慈祥,沉淀在我的记忆中,历久弥新,一如我浓浓的乡情。
■ 谢文龙
端午的脚步不急不缓地走近,划龙舟时“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在我的记忆深处愈敲愈响,沉寂的肖江——我故乡的河,又开始在我的心湖漾起粼粼的縠纹,汩汩地注入我的笔端。
肖江,是赣江的支流,沿着它蜿蜒的河道,散落着一个又一个小村庄,村庄的四周,分布着肥沃的田畴,依傍肖江,村民种植着赖以生存的水稻、油菜等粮食作物。家乡人们将肖江誉为母亲河。
肖江不仅为人们提供充足的水资源,还有渔业资源。披着银色鳞片的鱼儿通过水闸,经沟渠游入稻田、池塘,丰富着我们的一日三餐,帮村民度过拮据的日子。
我爷爷是酷爱捕鱼的:扳罾、撒网、放鱼笼子,样样在行。春季,南方雨水稠密,也是鱼儿洄游的旺季。他扛起大罾,我提着鱼篓子,来到江边捕鱼。大罾沉入水底,待会儿再拉起,他脚尖抵着地,身子拼命往后仰,粗壮黝黑的手臂使劲拉,只听见竹架“嘎吱嘎吱”作响。渐渐地,能望见鱼儿打旋掀起的浪花了,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赶紧递上鱼篓。爷爷一边取鱼,一边给我普及鱼类知识:个头小、腹部圆、嘴儿钝的是鲫鱼,鲢鱼显细长,鲤鱼潜得深,一般不易捕捞……
也有连条小鱼都捞不着的时候,我便满脸沮丧,爷爷打趣地说:“下一罾,下一罾定会有的。”果真是有的,我又乐了,时间一长,也悟出些许道理:生活中,是要心存希望才好。后来,在我的班级管理中,有同学考不好,我就讲述与爷爷肖江捕鱼的故事。我想学爷爷那样: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一颗叫做“希望”的种子。
随叔叔夜间捕鱼,我却未能坚持。乡村的夏夜,天空中繁星闪烁,田野里铺展金黄的稻穗,青蛙鼓着腮帮,“呱呱,呱呱”地奏唱丰收的凯歌,如盘的月影映照江面,被船桨轻轻一碰,便碎得七零八乱。萤火虫低低地穿梭于灌木的枝丫间,与江中的渔火遥相呼应。我轻轻摆动船桨,叔叔立于船头,双手不停地将一摞一摞渔网投入水中。江水亲吻着船舷,发出“噗噗”的声响。熬不到夜半收网,瞌睡虫便催着我要回家睡觉,待醒来时,婶婶早已挎着竹篮,携带打捞的鱼儿到镇上赶集去了。至今,我还心存遗憾,就常常告诫自己:生活中,有些事情是必须及时抓住的。这大概是肖江给我的一个最深刻的教训了。
因为有肖江,家乡的端午节就异常地热闹。这一天,按传统风俗,包粽子、蒸馒头、煮咸蛋、插艾叶、赛龙舟……大人、小孩都衣着盛装,家家户户杀鸡宰鹅,十里八乡的亲戚都应邀而来。一顿丰盛的午餐过后,大伙便三五成群往肖江堤上赶。此时肖江的沿岸,早已泊着各村的龙舟,簇拥着人群。划龙舟的汉子都是精挑细选本村最强悍的后生,他们笑盈盈的神情似乎早已胜券在握。
河堤上,人流如织,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女孩们都喜欢打上一把花伞,选一处平整的地方席地而坐,看江面上一条又一条龙舟飞一般从眼前穿梭。男孩们可不同,他们往往停不下来,总要尾随本村的龙舟一路飞奔,边跑边喊,有时见龙舟落后了,随地拾起一个土疙瘩,拼尽全力朝龙舟掷去,这方法还真管用,龙舟猛然就蹿上去了。每一年的端午,静默的肖江,都会上演一场欢腾的龙舟大戏。
随着我的长大,外出求学、工作,也不知哪年的哪一天还能再看到这样的风景,只知道自己从肖江的渡口离开,艄公的脸很慈祥,沉淀在我的记忆中,历久弥新,一如我浓浓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