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苏州的端午习俗作为中国端午节的四处重要传承地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充满东方文化内涵的苏州故事、中国故事。
■ 刘放
舌尖尚盘绕着黄澄澄的枇杷和紫红的杨梅余韵,一缕粽香,就将端午节从历史的纵深处和盘托出。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节日之一。乡村少年时代的记忆里,我看这个日子就是个吃粽子的日子。那时的粽子也简单,无非是翠绿粽叶包裹了新鲜的熟糯米饭团,打开粽叶,这个圆锥体的食物弥漫着粽叶和新米的混合清香,让我惊叹味道真的是太好了。吃粽子的日子,美好得无法形容,让我深感时间太短,区区一天过后再盼望重逢,就要等上漫长的四季。这是一个巨大的美好悬念,像读一本好书中的最吸引人的情节处,书却被人拿走了。
日后走进生活的大书,才知道,一个粽子是远远代表不了这个多姿多彩亦多味道的民俗大节。
不想掉书袋,但这个节日纪念的对象是谁总是忽略不得的。一般说来,都认为是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但我的工作地苏州却大不同,这里端午节纪念的却是春秋时期名将伍子胥。我刚到苏州来过的第一个端午节,也是一惊一乍——有没有搞错?怎么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楚国诗人改成了那个过昭关一夜愁白头者?
一问下来,还真的是源远流长的风俗,纪念伍子胥的端午节也是吴地自古以来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民间节日,具有一整套与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特征相适应的民俗活动。虽然有些活动与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动并无太大区别,但舞台上的主角换了,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错位和差异。这是历史造成的。同时,一些细节也无不体现着苏州特有的水乡风情。
每逢端午,苏州阊门外的百花洲广场都会举办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祭拜对象就是伍子胥。游客可欣赏江南民间艺人用草编的龙舟,听苏州阿婆用吴语叫卖粽子,还会在孩子额头上用雄黄酒点“王”字。东汉学者赵晔的《吴越春秋》记载,龙舟“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上也有明确具体的记载,他引用《荆楚岁时记》中的“或曰:五日竞渡,相传吊三闾大夫而作”,说的是纪念屈原;但他紧接着就引用了赵晔的记载,认定还是纪念伍子胥的。
端午风俗中的龙舟竞赛,我国大江南北都有,只是北方更多的是用以祈雨,而南方则是模拟竞渡。地理应该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因为北方河流相对少,所以北方用来表演或仪式上用的,又有旱船。就像马和羊北方众多一样,舟楫还是南方的泽国世界里才可水上飞。
顾禄《清嘉录》记载:“龙船,阊胥两门,南北两濠,及枫桥西路水滨皆有之。各占一色,四角枋柱,扬旌拽旗,中舱伏鼓吹手,两旁划桨十六,俗呼其人为划手。篙师执长钩,立船头者,曰挡头篙。头亭之上,选端好小儿,装扮台阁故事,俗呼龙头太子。尾高丈许,牵彩绳,令小儿水嬉,有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入夜,燃灯万盏,烛星吐丹,波月摇白,尤为奇观,俗称灯划龙船。”
绘声绘色,非常生动。而且在山塘街旁的山塘河上举行龙舟赛,不但白天有,夜间也有。这样的规模和格局,现在还真的难得见到了,即便今人的造船水平比前人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进入21世纪,古城苏州的端午龙舟竞渡依然延续,农历五月初五,古老胥门城墙下,在为纪念伍子胥而命名的胥江河上和城东的金鸡湖上,彩旗飘扬,战鼓咚咚,龙舟选手齐心协力,奋勇争先,吸引众多苏州百姓摇旗呐喊,为健儿们加油鼓劲。是缅怀古人,也是锻炼和熏陶今日及未来者。
我初来苏州,就住在胥门,门口的河流是古老的胥江,都与伍子胥有直接的关系。端午节那天,左邻右舍会在孩子襟前挂一个香囊,这是我之前所没有见过的。历代吴中风俗竞尚丽巧,旧时绣制香囊是一项重要的女红,端午节前夕,闺阁女子媳妇妯娌们就要早做准备,在自己做好的香囊上设计好新奇的文饰,再巧加刺绣,成为亲友间馈赠的礼品。
《吴郡岁华纪丽》记载:“镂翠叶五色葵榴、钿漆折扇、真结百索钗符、牙筒香囊、艾朵彩团巧粽之属。”让我暗暗称奇。这不仅仅是审美的需要,还有灭菌祛病的功效和祈求。我亲眼所见,许多人家不但门前插艾草系一颗大蒜头,还会找来独头蒜,外面结线网装好给小孩佩带,称为“独囊网蒜”。
说到历史原因造成吴地端午节主角与外地不同,还是因为历史造就了一个伍子胥,他往来于楚吴之间,对于吴地的历史走势,起过很大的作用,且这些作用大都为正能量。
可惜,他足智多谋、忠心耿耿,却没有好结局。夫差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杀,并悬目于城门,将其尸首投入河中。据说那天正是五月初五,民间盛传“子胥死,水仙生”。于是,吴地百姓爱怜伍子胥,从此,“祭伍子,迎水仙”,就成了吴地端午的重要内容。现在,天南地北的许多伍氏后人于端午节会聚苏州,和市民一起参加祭奠活动,场面蔚为壮观,是所谓“年年总闻粽子香,每逢品粽思故人。”
2009年,苏州的端午习俗作为中国端午节的四处重要传承地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充满东方文化内涵的苏州故事、中国故事。
伍子胥在其桑梓地的知名度远不及客居地,原因诸多,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客居的吴地多有建树。只要有才能,愿为民多做事,吴人就毫不计较其是否土生土长,反而看重的是他这个“新苏州人”的本事,和是否愿意将这本事用在为百姓谋福祉上。这就是吴地重要的文化品格,流露出情理并重的吴文化密码。
如今,世界五百强中的诸多企业和诸多的中外院士,在苏州大地上续写新篇,则是新时代的龙舟竞发,百舸争流。
我忽然想到,在今春以来的全民“战疫”中,钟南山、李兰娟等无数爱民英雄,奋不顾身,有一天也会成为明天节日的主角吧?
勤劳善良的中国人,都是这个情理并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