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4月23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美·什刹海 遥远的村庄 《漂流岛》:简约的,开放的 幺姑 名隐 忆江南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遥远的村庄

也许有一天,一个个村庄将会被小区所取代,而存在于记忆中的村庄,不管真实的景况如何,它都会成为一代人最美好的记忆。

■ 杜华辉

我老家的村庄位于关中地区的渭河北岸。南有秦岭,北有丘陵。两道东西横亘的山脉之间,渭水从西向东,数千年如一日,滋养着两岸繁衍生息的万物生灵。沿着两山相阻的平原,向西勾连河西走廊,向东眺望潼关黄河。自有历史记载,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脚印,无数传奇故事在这片土地上千古传诵。那只落于山巅的凤凰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它的一声鸣叫能穿透千年时空回荡于每一代人的耳边。金戈铁马,沧海桑田。历史的变迁区域性地改变了地貌,改变了风俗习惯,也改变了人类聚集生活的方式。

我出生的那个村庄从何而来,似乎没有人知道。记忆中的村落很小,全村只有两条街道,加起来不足五十户人家。即便是在村庄扩张后的如今,在地图上放大来看,村庄的名字也常常会被邻村的名字给挤掉。村里只有一户是从外地迁来的田姓,其余都姓杜。虽然没有宗祠族谱的记载,但很多人可能都知道,所有的同姓应该是之前某一户大户人家开枝散叶后的分支,或多或少都有些血缘关系。听到过一种不怎么靠谱的说法,传说村庄的原型是一户地主,有五房还是六房儿子,分支之后便形成了这个村庄。小时候在别人家,听别人的爷爷说起自己小时候的事情,说谁家和谁家是比较亲的兄弟,但因年代过于久远,如今都已经忘却了。

小时候的村庄有很多树,村外的路上,也种满了树。炎热的夏天,行走在树荫下,很是凉爽。人们去田野里劳作,把水壶和杯子放在地头的大树下。累了,坐在树下的阴凉里休息。树下的阴凉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茶壶水杯摆放的位置也随着树荫的移动而移动。门前屋后也有树。那个年代,农村婆媳关系大多都不太和谐,大多都是婆婆厉害,媳妇儿委屈。午后或者傍晚,婆婆们聚集在前门的树荫下,或者门廊里,一边痛斥自家媳妇儿奸谗懒滑,一边给外孙们做着春夏秋冬四季衣裳。媳妇儿们坐在屋后的树荫下,一边抱怨自家婆婆恶毒,一边给自己的孩子做着单衣棉衣和布鞋。一代一代,媳妇儿跟婆婆都这么相处下来,直到2005年以后,农村人的婆媳矛盾才得以缓解。村里的树如同埋藏在日常琐事里的婆媳矛盾,在不知不觉间一起消失不见。人们一味追求院落采光,将树木砍伐殆尽,虽然门前会种植一些花瓜蔬菜,但是一到冬天,整个村庄都是光秃秃的。

我去过附近很多个村庄,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一个池塘。一般来说,池塘都在村子中心。没有什么设计,全是因地势低洼而造成的雨水汇积。池塘下是乌黑腥臭的淤泥,周围长满了荒草,水面上被绿油油的浮藻所覆盖,偶有细腰长腿的水黾在水面滑行。虽然说是池塘,但根本没有任何用途。那时候农村人的卫生习惯还没养成。夏天雷雨之后,水位暴涨,远远就能闻到池塘恶臭的气味。草丛里有蛇蜿蜒而过,小白鹅们成群结队在水面戏耍觅食。刚刚生育过的妇女在池塘边清洗尿布,将污水倒入池塘之中。

很奇怪,虽然那个小池塘恶臭无比,但在记忆中,它竟然变得美好起来。我对池塘唯一的噩梦就是被一只成年的鹅用嘴夹住腿上的肉使劲拧,因为痛,所以哭得惊天动地;因为怕,所以拼命逃走。那时候,经常会看到一个奇怪的景象:一个小孩在前面边哭边跑,几只大白鹅在身后追杀。

记忆中的村庄都是土路,一到干燥的季节,就尘土飞扬。但是到了雨季,又泥泞难行。夏天的雷雨多从北边而来,大团的云朵从北边丘陵地带的上空开始凝聚,然后一层一层向南涌过来。烈日下一阵阴冷的风吹过,因为排汗而打开的毛孔感受到凉意,经不住打个哆嗦。用手在额前搭个凉棚,抬头向北一看,说道,雷雨快来了,便扛起锄头往回走。刚出地头,就看见北边村庄的树梢疯狂摇摆,飓风卷起尘土,村庄都被笼罩在一片昏黄之中。抬脚飞奔,还没到家,已经感受到大颗雨水拍打在头上背上。雨水砸在尘土里,听到啵啵作响。待到肆虐的雷雨过后,清新的空气中充满了土腥味。人们站在自家大门的廊下,或者站在门前的那块大石头上,远远地跟对门的人说笑。早晨外出的人在雨后踩着烂泥回来,鞋上沾满了泥。泥与鞋一起裹在脚上,像极了蹄子。人们常把裤管卷到大腿根,双手拽着裤管,一边走,一边用脚向前踢,以甩去粘在鞋子上大块的泥。走几步,向空中踢一脚,鞋上的泥块向空中飞去。突然听到行走的人大声喊“哎吆”,站在门口的人循声望去,只见那人一只脚站在泥里,一只脚光着停在空中。原来是甩泥的时候,鞋子也跟着泥块飞出去了。

自我有记忆以来,村庄一直在变化着。我见过村庄最后一次扩张,主力军是“70后”。这代人,一般来说都是兄弟姐妹四五个人,他们成年,从原有家庭分裂出去自立门户。那些年,村庄南边原有的麦场纷纷开辟出来,成了新的宅院,原本不到五十户的村庄,在这个时代突然扩张到一百多户。算是农村扩张的顶峰时期。从“80后”开始,一方面计划生育影响,一方面人口向外输出,即便是在农村的人,也都就近在县市买了房子。所以,暑期还有人回农村避暑纳凉,一到冬天,人们纷纷去城里暖气房里过冬,村庄便显得愈发萧条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看到诗人流马先生在朋友圈发了一个返乡的视频,他的故乡是在山东某地。从他的视频内容来看,原有的村庄被全部拆除,人们住进了统一规划的居民楼里。也许有一天,一个个村庄将会被小区所取代,而存在于记忆中的村庄,不管真实的景况如何,它都会成为一代人最美好的记忆。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