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20年4月21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知·新女学 女性社会组织:在抗疫中彰显智慧与力量之美 不相关的叙事:戴安娜·哈迪德的艺术 倾听与赋权:中国本土妇女口述史发展与展望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倾听与赋权:中国本土妇女口述史发展与展望

阅读提示

妇女口述史作为女性主义研究的一种方法,经历了从填补历史空白到倾听并发现妇女对自我生命故事的体验,再到历史叙事、女性赋权与社会行动交融的范式转变。用妇女口述史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维度,为此,要兼顾“中国元素”和“世界关注”,用一定的思想、理论和体系把有关妇女的“故事”组织起来,使之更具有传播力。

■ 李慧波

中国大陆妇女口述历史始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妇女口述史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特别是2012年以来,妇女口述历史出版物井喷式涌现。用妇女口述史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维度。

从起步探索到方兴未艾:中国大陆妇女口述史的发展

中国大陆妇女口述历史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1992年李小江发起的“20世纪妇女口述史项目”为标志。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推动下妇女界与世界的频繁交流,妇女口述史引起了民族学研究者的关注,《大山的女儿》(“西南卷”和“华北卷”)《最后的记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即为当时的代表。

21世纪以来,妇女口述史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特别是2012年以来,妇女口述历史出版物井喷式涌现,数量超过从1992年~2012年以来的20年之和。从已出版的妇女口述史著作来看,地域上涉及中原和边疆,族类上涉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体涉及女专业技术人员、女战士、妇女活动家、爱国女性、女教育工作者、女新闻工作者、女知青等,体裁上既涉及生命历程型,也涉及主题型,如生育、成长、受暴 、文化艺术等。从事口述历史的学者则涉及历史学、社会学 、文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妇女口述史范式表现为从填补历史空白,到倾听并发现妇女对自我生命故事的体验,再到历史叙事、女性赋权与社会行动的交融。

比肩行进的盟友:妇女口述历史与女性/性别研究

广义的妇女口述史是以女性为对象讲述其个人经历的历史。它作为口述史的一个子集,与访谈员/研究者的性别、立场和价值观并无直接关联。狭义的妇女口述史指的是女性主义口述历史,不仅具有批判的特征,而且还赋权于妇女,改变性别不平等状况。这类型口述史又可分为以女性主义者为主体的口述史和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口述史(女性主义者通过运用“社会性别”视角来进行的妇女口述史资料的收集)。

在妇女口述史的实践中,“既要关注女性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贡献,也要关注那些被视为正常的、理所当然的具有性別特征的生命事件”。特别是在传统的性别分工制度下,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承担更多责任,诸如怀孕、生育、养育、家庭照料等方面。

就狭义的妇女口述历史而言,它不仅要再现女性历史,而且还要使女性的贡献得到社会承认,并建立一种两性平等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实现男女两性的共同进步和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它作为女性主义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方法,为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它又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除了鼓励普通人发声,挑战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外,还对一般口述史可能存在的性别盲视进行批判。它以改善和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参与为目的。同时,它还具有行动导向,从而使妇女状况得以改变,使理想的性别公正得以实现。

妇女口述历史的展望

妇女口述历史要处理好点、线与面的关系。“点”即女性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相关事件,个体的生命历程是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一个序列。“线”即以时间为序的大语境历史主线,它具有宏观性和整体性特征。

“个体的生命历程嵌入了历史的时间和他们在生命岁月中所经历的事件之中,同时也被这些时间和事件所塑造着。”宏观的历史主线不仅能赋予女性个体口述故事中的日常经验以意义,而且可以将这些碎片缀为整体,将个体人和人性纳入社会结构的历史变迁中。“面”即包括情感在内的个体与家庭/家族、社区、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社会网络的关系,也就是个体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作为社会的人不仅具有“群性”而且具有“个性”,而“群性”和“个性”最显著特征是“情感”。只有将女性个体生命历程中的相关事件的“点”与宏大历史的“线”和与个体在社会有机体中相关的“面”结合起来,才是富有立体感的妇女口述历史。它不仅能将女性个体的生命历程较为连贯地彰显,而且能使人们更深入地去解读个人之于社会的意义以及社会之于个人的意义,从而窥探包括妇女在内的更深的人类奥秘。

当今中国正崛起于世界,大国崛起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而良好国际环境需要营造良好的自身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修课之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语境中,用妇女口述史的方式传播中国声音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维度。要实现之,需要思考妇女口述历史要选择哪些元素来进行传播、怎么传播、传播的目标受众是谁以及传播效果怎样等问题。

为此,一方面要兼顾“中国元素”和“世界关注”,使二者相得益彰。当代中国元素如供给侧改革、重大风险防范、特殊人群关爱、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这些都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和民众的重大关切点。如果我们能以女性参与以上内容为切入点,以口述史的方式呈现并提供可操作性解决方案,很可能就是国际社会关注的要点。

另一方面,要分析评估通过何种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即如何用一定的思想、理论和体系把有关妇女的“故事”组织起来,使之更具有传播力。包括访谈员如何用系统的框架去拟定专业的提纲;受访者如何通过思想和情感等细节将理论、立场和观点蕴含“故事”当中并产生积极的正能量;记录者如何通过文本整理、言语表达、逻辑编排等方式使“故事”深入人心;受众(包括阅读者/倾听者/观看者/研究者)如何从“故事”中反思、感悟并产生社会力量,从而使人类向更加文明的方向发展,即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到“美美与共”,并最终实现“天下大同”。这就需要把妇女口述史的访谈者、受访者、整理者、受众当作一个系统去进行全方位统筹。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