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最是一年春好处,正是读书好时节。
疫情期间,书籍伴我们经历了不在意、恐惧、担忧和平静等多个阶段。阅读可以疗伤,让我们在书中找寻到同样的体验和情感表达;阅读可以启智,让我们从当下抽离出来,穿越时空和地点去感受从未经历的人和事;阅读可以明理,让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看待此次疫情,通过前人战胜疫情的经验,对战“疫”充满信心。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后疫情时代应该如何阅读?“世界读书日”将近,《新阅读》专刊邀请了几位阅读者谈他们的“疫中”的阅读感受或“疫后”的阅读建议。阅读或是让人反思了科技应充满人性的必要性,或是检视了疫情之下人性的弱点,或是能让人对抗焦虑与空虚,或是对疫情心理创伤有疗愈作用。
我们还关注到,疫情之下实体书店的生存困境。身处疫情中心,武汉的实体书店情况更为艰难。好在一些书店主理人开始积极自救,加上读者和一些爱书店之人的关注和帮扶,这些顽强的书店仍旧成为照亮城市的一束光。
不论是疫情期间的阅读体会,还是书店保卫战背后的故事,都让我们相信,只要还有书籍,光就能照进现实。
章梅芳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并置在我们面前
年初以来,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我们大多数人被迫居家办公。春天的鲜花在阳光下次第怒放,我们却不能像往常一样尽情享受户外的美好时光。所幸,我们还有书。读书,可以疗伤安抚,明理启智,帮助我们从疫情的不安、焦虑和哀伤中抽离出来,收获理性、平和的心境。通过阅读,我们全身心沉浸与现实相连的文字海洋。在那里,我们的心灵可以自由地与世界对话。
我读书不像很多人那样有很强的计划性。专业类的书籍常常是越读越多、越读越深,慢慢的也就形成了系列和专门的类别。一般性的休闲阅读则完全是出于偶然的原因,或者是朋友推介,或者是网络偶见,觉得有趣,便买来一读。不管是因为心之所系还是无意邂逅,和某本书的相遇,都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这段时间没顾上买新书,零零散散重读了十余本旧书,温故而知新。像西方科学史之父萨顿的《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媒介环境学权威波兹曼的《技术垄断》、以及英国著名作家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在抗疫时期读来又有了新的体会。萨顿强调科学与人文主义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倡导一种融合科学与人文的新人文主义精神;波兹曼则集中批判了技术垄断时代的诸种弊端,揭示了隐藏其后的唯科学主义底色;赫胥黎为我们描绘了生物科技高度发达的美丽新世界,人们在“快乐”中失去了情感、痛苦以及思考的权利。这三本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倡导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认为我们的时代无论科技如何发达,都解决不了自由与民主、道德与文化等问题。
在这次抗疫过程中,脆弱的我们依靠的正是不断创新的科技、国家强有力的措施和温暖的社会力量,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史无前例地并置在我们面前。读这些书,有效地帮助我重新梳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再次确认了萨顿在一个世纪之前发出的倡导的价值:科技应充满人性。
未来,我们还面临着心理重建、秩序恢复等诸多难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望新人文主义能引导我们前行,期望后疫情时代大家都有书香作伴。
叶文振
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检视人性的弱点 关注人性的完善
春暖花开,疫战向好。
如果说特别时期更多的是集结社会和家庭力量一同抗疫,那么疫后恐怕不仅是对疫前生活的补偿性恢复,也许更需要在精神上放松和平静下来,对疫情带来的对以往生命意义和生活秩序冲击及其醒悟展开进一步的梳理和思考。而要让这种思考更加深入,并具有更多生命和生活的启示,挑选一些好的书结合阅读,就如同冲上几片与山水同在的绿茶,启智与明理都在举杯之间。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翻阅的,是可能被留在上个世纪阅读记忆里的一本旧书,就是首版于1937年的戴尔·卡耐基著述的《人性的弱点》。尽管这本书更多的被称誉为“最成功的励志经典”或者“世界成功学第一书”,但我更看重卡耐基所直面的人性弱点和所提出的家庭生活幸福的几个法则。
《人性的弱点》的阅读,能够引领我们从人性自省与完善的角度,来推进婚姻与家庭的制度建设,促进各种社会关系的结构改善,以便获取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人性是和兽性相对的,由于人和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个部分,所以他们又是生态相通的,如性别的自然分类,又如惜子如命的母性意识和行为表现等。与此同时,人性又和社会、文化密切关联,形成与生俱来与生后习得的人性叠加与建构。
其实,人性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是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人性的结构就是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直接投射,反过来人性结构、人性差异化、以及人性之间的关系又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婚姻家庭、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然之间各种关系的性情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结合阅读的重点应该聚焦到疫情后的人性检视和反思:
我们的人性发展已变化到什么样的状态?还有哪一些弱点?什么是新时代应该提倡的人性结构呢?
人性结构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吗?女性人性的价值低估、结构扭曲和性别同化现象严重吗?这是谁之过?又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损失?
人性弱点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又会给我们所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社会与家庭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同时又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修补、完善和提升我们的人性呢?
这次疫情不仅是对人类健康的生死挑战,还是对中国婚姻与家庭的制度考验,对每一个社会公民与家庭成员人性的全面检视。在疫情最危险的时候,多少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为,闪现出最动人的人性光辉;多少社区工作者、年轻志愿者、甚至最普通的保安保洁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把人性的善良与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成为大家共克时艰的重要的社会力量。
相信通过《人性的弱点》的阅读,我们会对自己和他人的人性多一份尊重、思考和关怀。
王瑛
984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
心理书籍对于自我疗愈和提升很有益
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我有了更多阅读时间,得以让心灵和精神有所安顿,并让更多的光照进原本模糊的视野。两个多月里,我看了许多人文、历史、自然、政治和哲学等领域的经典书籍,如《乌合之众》《人类简史》《三体》《未来简史》《鼠疫》等,仿佛进行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我对疫情之后人们的心理疗愈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随着身体病痛的消除和恐惧的降低,我们面临的心理创伤可能才刚刚开始。尤其是患者和病亡者的亲人,他们能否摆脱灾难的阴影回归正常的生活?灾难中承受的心理压力不再被躯体的痛苦掩盖时,他们能否扛得过来?
个体在经历强烈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如自然灾害、各种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等出现的精神心理性疾病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PTSD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高达4%左右,常变现为抑郁、焦虑、失眠、易激惹,甚至自杀。是否发生PTSD,和遗传、性格、成长环境和家庭环境等许多因素相关。面对应激事件时,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可有效减轻心理障碍的发生。
对于非专业群体,平时多学习一些压力管理的方法很有必要。比如放松训练中的正念冥想、肌肉放松、音乐放松、呼吸放松、安全岛技术、吹气球和撕纸疗法等,这些方法在网络平台上很容易搜到,并且容易掌握。
同时,坚持长期阅读一些科普类的心理书籍对于自我提升也很有益,我这里推荐几本仅做参考。
《阿德勒积极心理学》分为《超越自卑》《洞察人性》《理解生命》《性格的塑造》四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享受幸福人生;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能帮助我们摆脱当下焦虑情绪的困扰,找到真正的力量,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心的重建》是著名心理治疗专家路易斯·海的著作,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读者在经历各种失去后如何疗愈自己,通过分享真实精彩的故事教给大家自我肯定的力量和新的思维方式。
不要忘了,如果自愈不能缓解内心痛苦,一定要向专业人士进行求助。
西蒙
媒体人
坚持阅读,对抗焦虑与空虚的最好办法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轨迹。既然很多社交活动无法展开,居家读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少朋友也跟我说,平时在家没时间看书,疫情期间反而可以静下心来读书。读书成为抵抗内心的焦虑感和空虚感的最好办法。
阅读历史书籍,让人获得更多的智慧和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瘟疫与灾难。人类的文明就是与灾难同行的,没有这些令人充满悲痛的历史事件,也不会有文明的复苏和发展。阅读让人们明白,不要沉溺于一时的痛苦和伤痕中,而是要以更漫长的历史的眼光看待眼前的一切。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陷入莫名的焦虑,也不会陷入无边的痛苦。对于这些眼前发生的令人无法控制的事情,还是要有更宽容的心态,更大气的眼光以及更持久的决心和毅力来看待。所以阅读历史书籍是克服疫情期间焦虑感的方法之一。
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看到历史上无数普通人在面对灾厄时的勇气与决心,这让我们能从中汲取前进的动力。与此同时,阅读那些优美的文字,也可以让我们暂时躲避疫情造成的焦虑情绪,比如以优美与文字纯净著称的茨威格、歌德的作品,会让我们沉浸在美好的情绪中,可以进入书中塑造的乌托邦世界。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文学大师的作品,也可以让我们获得精神的慰藉。俄国文学向来以深沉与厚重著称,那里有白桦林一样的肃穆与寂冷,也有伏尔加河一样的宽广与柔情。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我们也能从中找到面对现实真相的勇气,并获得更加豁达的精神,而这也是面对人生一切不确定性时必备的素质。
强大的内心、坚韧的性格,是我们面对疫情挑战时所需要的精神状态。读书,尤其是阅读那些真实而震撼人心的历史,还有动人的文学作品,能够增进我们的见闻,增长我们的智慧,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因为居家隔离产生无聊感,不会因为诸多现实的苦痛而陷入难以自拔的负面情绪。不论是否身处疫情期间,坚持阅读,读好书,永远都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生命价值的最佳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