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华
村集体有钱办事,村庄发展才有源头活水。近年来,云南龙陵县探索出资源优势型、土地流转型、固定资产投资型、入股分红型、集体资产投资型、电商经济型六种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全县121个村(社区)全都有了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保值增值、能人获利、村民受益的“三赢”。
规模发展,土地变出“活钱”
勐糯镇田坡社区原来是龙陵县出了名的穷村,现如今社区集体经济也有钱了。钱从何来?“荒坡地上‘长’出来的。”田坡社区总支书记范积旺介绍。
近年,社区“两委”通过积极引导和协调,先后将村民和村集体的1.6万亩土地流转给了云南恒冠泰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这几家农企分别在流转的土地上种植了褚橙、甘蔗、构树(牛饲料)、坚果和牛油果等经济作物。其中,恒冠泰达公司不仅种植了褚橙,还建成了一个育苗基地和一个有机肥厂,年产值达3000万元。
随着产业的发展,田坡社区村民获得了稳定的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村集体经济也从产业反哺中受益,每年收入达到了100万元,成为全县集体经济最强村。
同样,镇安镇镇北社区近年也将村里的部分土地流转给县里的一家农业公司,发展蔬菜种植业,公司每年返回给村集体100元/亩。社区还统一流转了200亩毗邻温泉的土地,然后按照每亩1000元的价格返租给农民,统一发展观光农业,村民收入增加了,集体经济也壮大了。镇安镇党委书记赵孝磊总结说:“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主要靠推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壮大集体经济。”
近年来,田坡社区、镇北社区等村级组织的做法在龙陵全县推广,农业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土地效益提升,农民收入增加,村集体也有了“活钱”。
融合发展,产业“连”起来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路径。近年来,龙陵县以村集体或专业合作社为主体,依托农村山水自然资源和现有特色种植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一些村庄的集体经济得以壮大。
勐糯镇大寨社区昔日村民放养鸭鹅的湖泊,经修复整治后,摇身一变成了旅游景点,迎来一批批游人。大寨社区“两委”以固定资产参股等方式,建成了牛干巴厂、酒业合作社和民俗酒店,交由能人经营,不仅吸纳了60多名村民就业,还让村集体收入增加了68万元。
镇安镇镇安社区和龙山镇龙山社区则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为村集体增收。镇安社区成立了公共服务管理合作社,并筹资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通过提供管理服务,2018年村集体收入增加10万元。
龙山社区将城建预留地入股,并注入部分“红色基金”,与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合资建设了一个综合市场,社区成立市场经营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每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40多万元。收益的30%用于兴办社区公益事业,30%用于购置临街铺面和其他现有房屋扩大再生产,20%用于弥补社区工作经费,20%用于老弱病残和贫困人员的救助,让群众共享社区发展成果。
培植载体,市场“接”起来
龙陵县还通过培植市场载体、创立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电商等,促进村民增收,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能力。
为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培植创收载体,近年,镇安镇由镇安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合作社牵头,整合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资金,加上筹集的其他资金,利用集镇内的一块闲置土地,建设了10多个商铺和1个仓库,然后招租经营,每年租金收入达20多万元。各村(社区)按照出资额进行股权分配和分红,使每年每个村集体收入增加了4万至5万余元。碧寨乡由政府投资建成了一个中型农贸市场(集市),由该乡梨树坪社区负责管理,每年摊位费纯收入11万多元归村集体。
龙山镇核桃坪村的中华蜜蜂养殖业和核桃种植业发展迅速,但随着产量的增加,销路出现了问题。为此,龙山镇和核桃坪村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一个电商平台,线上与商家联网经营,线下联结种养加工业大户,畅通了农产品销售通道,增加了农户收益,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