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11月22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要闻 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财富储备 “非遗+扶贫”带动万名千阳妇女告别贫困 “家”就建在职场女性身边 你好!5G 妇联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走向“更深度” 彭丽媛会见比尔·盖茨 巾帼连心服务队带动农村家庭“拔穷根”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现产值6800万元 带动就业万余人

“非遗+扶贫”带动万名千阳妇女告别贫困

□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

记者 党柏峰

千阳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北部山区,是国家六盘山片区和陕西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秦刺绣”的重要传承地、“中国民间艺术刺绣之乡”。织布绣花可谓是千阳妇女千百年来的一项基本技能。脱贫攻坚集结号吹响以来,千阳县委、县政府抓住国家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发展机遇,围绕传承非遗文化,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作用,积极探索就近就业、居家就业、扶贫扶志、项目带动的“非遗+扶贫”模式,壮大刺绣产业,让更多妇女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增收,不断提升贫困妇女产业参与度,刺绣产业逐渐成为解决农村贫困妇女就业难题的有效途径。

“合作社+协会+园区”模式,非遗变产业

“帮扶措施只有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群众才能认可,才有积极性,工作才有实效。”千阳县县委书记何玲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千阳县贫困程度深,妇女群众占比大,对此,该县决定将刺绣产业发展与抢救、保护、传承和发扬“西秦刺绣”传统文化、技艺相结合,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在全县“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专门制定出台了《千阳县西秦刺绣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充分调动广大妇女投身脱贫攻坚战。

12年前,千阳县整合农业、妇联、文化等项目资金60万元,在“西秦刺绣”发源地南寨镇闫家村,利用村集体闲置资产,将传承人杨林转的刺绣作坊扩建成鑫兴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全县首个刺绣专业合作社,迈出了传统刺绣走向产业化的第一步。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300万元,陆续扶持王秀萍、李慧莲、李银惠等“西秦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成立专业合作社21个,建成工艺品专业村11个。在产业初具规模时,重点扶持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合作社,支持帮助他们抓包装、建商标、创品牌、造精品,培育规上刺绣文化企业2户,年产值2000万元。千阳县通过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培训场地、设施设备,引导刺绣企业、合作社成立了千阳县刺绣行业协会,并牵头推广刺绣产业,树立行业品牌,探索建立“西秦刺绣”质量标准体系。千阳县还依托县扶贫创业大厦,投资1250万元,启动建设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引导企业、合作社及设计、创意、电商企业共同进驻,促进刺绣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同时聚集丝线销售、木架制作、装裱包装等上下游产业,全链条推进。目前,产业园室内装修正在进行,同步对外招商。

志智双扶精准到户,妇女齐参与

实践证明,“非遗+扶贫”模式行之有效。千阳县将刺绣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就近就业、居家就业、扶贫扶志、项目带动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贫困妇女的产业参与度。

为支持吸收贫困妇女长期稳定就业的刺绣企业、合作社,千阳县强化政策引导,县上按1户补贴1000元的标准予以扶持;对有技术却不便离家的贫困留守妇女,动员企业、合作社上门服务,免费为其提供原材料,实行订单生产,并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全部包销,10%的差额由政府买单。在此基础上,为全县从事刺绣制作的贫困妇女每人每月补助100元,充分调动了贫困妇女的积极性。2018年,全县从事刺绣制作的贫困妇女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对家庭特别困难又无一技之长的妇女,千阳县坚持志智双扶,采取镇村干部讲政策,同村绣娘教技能,企业、合作社送订单的帮扶措施,帮助她们坚定脱贫信心。张家塬镇寺坡村的贫困户张燕妮患重病,手术后生活困难,通过帮扶,她熟练掌握了虎头帽制作技能,月收入1200元。南寨镇小寨村的贫困户张晓红通过帮扶,从原来只能做手工活儿到熟练操作电动缝纫机,月收入从原来的500元增加到2000元以上……

为了推进产业持续发展,千阳县依托全省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项目,将3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金达莱刺绣合作社,按照1万元带动1户贫困户增收的标准签订合作协议,支持合作社做大做强,带动贫困户发展刺绣产业。合作社每年拿出股本金的5%为贫困户分红,协议期满后,收回股本金继续用于产业发展。

吸引“绣二代”回归,注重非遗传承

针对刺绣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创新意识不强、培训模式单一、新绣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刺绣产业后继乏人的问题,千阳县积极探索三种机制,壮大刺绣人才队伍,形成了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

县职业中专与千阳县林转民间工艺品公司和秀萍绣庄合作,常年开设贫困学生刺绣兴趣培训班,传承刺绣技艺,教授美学知识。县文旅局定期邀请省市优秀美术教师授课,全面提升“西秦刺绣”接班队伍的整体素质。三年来累计培养青年人才600余人。

为了激发妇女的创业积极性,千阳县将刺绣扶贫技能培训班纳入“雨露计划”,每天为参与培训的贫困妇女提供交通、伙食补助50元,并将培训制作的成品按照时间成本核算给贫困妇女,让她们在学习过程中劳有所获,激发了参与培训积极性。三年来累计培训贫困妇女348人,其中大部分成为全县刺绣行业骨干。

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硬件投入、环境保障等途径,县妇联牵头动员绣娘发挥带头引领作用,吸引青年“绣二代”返乡从事刺绣事业。秀萍绣庄负责人王秀萍的侄女王莹莹,大学毕业后回到姑姑的绣庄从事刺绣制作,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和自小受家庭刺绣文化的熏陶,王莹莹在产品研发方面迅速成长,成为青年刺绣技艺队伍中的佼佼者。

多领域搭建平台,让“西秦刺绣”走出国门

如何让传统工艺转化为适应当代人需求的创意手工艺,是推动“西秦刺绣”传承发展的关键一步。千阳县通过加强产品设计研发、注重创意研发,推动“西秦刺绣”进入现代生活,实现了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创新。

何玲认为,传统手工艺只有和人们的现代需求相融合,打造高端品牌、对接大众需求、提升文化内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近年来,千阳县定期组织企业、合作社,到四大名绣生产地和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学习先进刺绣技法、制作工艺、文化创意。美苑公司、秀萍绣庄研发生产的仿真刺绣产品将“西秦刺绣”工艺与苏绣、蜀绣、湘绣有机融合,造型优美,惟妙惟肖,深受市场青睐。

针对“西秦刺绣”产品制作工艺复杂、周期较长、售价较高、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的现实问题,千阳县支持、帮助企业和合作社引进5台机绣生产设备,将传统手工制作转型为流水线生产,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降低了生产成本,销量不断攀升。县里还协调争取陕西师范大学、宝鸡文理学院等5所高校在金梦公司等8家企业设立校外实践和研学基地,为“西秦刺绣”带来了新思路、新创意,传统布艺精髓得到了升华。“鱼形枕”被国家美术博物馆收藏,“虎头枕”“镇宅狮”“五毒马夹”等布艺作品荣获全国优秀旅游纪念品一等奖和全国“一村一品”优秀项目奖。

“‘西秦刺绣’产品能否进入市场是检验传统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的最后一环,也是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能否落地的关键环节。”据千阳县妇联负责人介绍,每年在春节、端午节、农民丰收节和旅游黄金周,千阳县都会举办“西秦刺绣”工艺品展销会、香包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吸引省内外游客。

据统计,三年来,千阳县先后组织企业、合作社参加省内外各类旅博会、文博会、博览会100多场次。杨林转代表“西秦刺绣”参加了土耳其中国文化年和泰国中国文化年,“西秦刺绣”文化走出了国门。

11月20日,记者从陕西省非遗扶贫经验交流现场会上获悉,千阳县已建成8个西秦刺绣传习所(1个省级、1个市级、6个县级),2018年生产刺绣工艺品300万件(套),实现产值6800万元,带动妇女就业万余人。

何玲表示,下一步,千阳县将通过扩大刺绣扶贫就业范围,持续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引入研发、销售、投资等各方资源,推动“西秦刺绣”非遗项目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探索精准扶贫新路径,助力非遗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