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琪在工作中
2019年《己亥年》特种邮票
邮票原版雕刻
邮票雕刻师属于稀有人才,目前在职的仅有10位,董琪是第三代邮票雕刻师中的两位之一。
她的邮票作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六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等作品受到业内外认可和好评,而雕刻2019年《己亥年》生肖猪邮票更是迈出了其职业生涯中坚定的每一步。
她说:“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是展现文化自信的窗口。邮票是方寸编年史,它准确地记录着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个重要节点,具有科学性和不可复制性,我要把其中丰富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富东燕
“2018年,我感觉自己被‘馅饼’砸到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邮票设计师、雕刻师董琪一边笑着一边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
的确,2018年对于董琪来说,是丰收的一年:在比稿中胜出,成为《己亥年》生肖邮票第一图“肥猪旺福”的雕刻者,作品深受喜爱;编著的我国首部邮票雕刻凹版发展史方面的著作——《雕刻时光——中国邮票雕刻凹版口述史》出版,并入选世界邮展。
而连连喜事背后,绝不仅仅是“天上掉馅饼”那么简单。“‘1万小时定律’特别适用于我们这行,只有功夫到了才可能出活儿。”在十几年学习锻炼、钻研总结中,董琪对于“付出与收获”深有感悟。
邮票雕刻师属于稀有人才,目前在职的仅有10位,董琪是第三代邮票雕刻师中的两位之一。从事邮票雕刻和邮票设计专业十几年的时间里,她已有多部优秀作品问世,问其最满意的一部,“是下一个作品”的回答反映出董琪这位年轻艺术家对作品的精益求精。
重新出发的29岁
29岁前,董琪的生活半径几乎未离开过新疆;29岁那年,她来到邮票印制局挂职学习了1年;而29岁后,她决定重新开始:新的城市,新的单位,新的专业,新的一切……重新开始的原因只有一个——热爱。
1977年,董琪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在小时候的记忆中,她好像就是在邮局长大的。“我妈妈是老邮政人,她的工作很忙,我每天放学都会去邮局等她。”
正是从那时起,邮票成了董琪最喜欢的“宝贝”,探索邮票里的故事是她拓展丰富知识的欢乐游戏,而邮票设计家、雕刻家们的名字,也从那时就已“熟知”。
大学毕业后,学习设计专业的她被分到新疆邮政局从事集邮工作。没有太多考虑和选择,她的职业生涯已和邮局、邮票密不可分。
在工作了6年后的2005年,董琪所在的单位为培养优秀青年骨干,派其到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邮票印制局邮票设计室,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习。
初次来到邮票印制局,当儿时在邮票目录上看到名字的艺术家们出现在自己面前时,董琪感觉那么兴奋、那么奇妙、那么开心。而高兴之余,她更深知学习的机会难得。这一年,她刻苦学习,虚心请教,求知若渴的她在艺术水平上提升很快。
一个外单位年轻女孩的日常学习,貌似没人在意,可殊不知,邮票印制局正在为邮票雕刻师物色接班人。那时,邮票雕刻版面临着传承危机,我国第二代雕刻家几乎同一批退休,第三代邮票原版雕刻师仅有一人。
“就在学习期即将结束时的一天,领导问我愿不愿意留下,我当时想都没想就回答‘我愿意’。”董琪回想起那一刻说,“我是真的愿意!”她解释道,我从小收集邮票,看着雕刻版的邮票,摸着它凹凸的感觉,就被这种古典而高雅的线条美所吸引。之后,随着对雕刻版的深入了解,便更加沉迷其中。
如获至宝的学习机会
“要做一个邮票雕刻师,需要懂邮票、爱邮票,绘画专业,有足够的专注力,耐得住寂寞。这些条件我确实都具备。”对于角色的转变,董琪用“如鱼得水”来形容自己当时的状态,“因为我要做的事是我热爱的。”
接下来,董琪一边学习一边工作。邮票印制局的领导们对于培养人才十分重视,也让她受益终生。
在单位,呼振源老师负责她的雕刻学习指导,跟随李德福老师学习中国水墨山水画,设计室的艺术家们也是知无不言,有问必答;期间,在单位的支持下,她报考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修设计艺术学专业;更有幸的是,她还参加了为期18个月的中国邮政和丹麦邮政联合举办的“雕刻师培训课程”,授课老师是国际雕刻名家马丁·莫克。
“无论是我国邮票雕刻前辈手把手的师徒传授,还是马丁的系统教学,都让我有如获至宝的感觉。而两种不同学习方式的结合,更让我受益匪浅。”董琪感慨着自己的幸运,同时,一边学习一边有实践的机会让她的设计与雕刻能力呈现跨越式增长。
几年来,在老师们的教授和引导下,董琪完成了雕刻版极限明信片《奥运会从北京到伦敦》中的《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和《英国·伦敦·伦敦塔》两幅作品;特种邮资雕刻极限明信片《孔府、孔庙、孔林》两幅作品;北京印花税票《北京坛庙》整体9幅作品;以及中国第一套雕刻版邮资明信片《碛口古镇》;《博鳌亚洲论坛10周年》邮资纪念封等多种题材的作品。
“我热爱设计和雕刻,而工作就是兴趣所在真是一件非常难得、非常愉快的事。”言语间,董琪的幸福感自然流露。
正因为这份热爱,她不计较付出,每次为追求作品的完美,她想尽办法,比如为创作《北京坛庙》,她多次到多地实地考察,多角度拍照研究,只为在方寸版面里能够更好地展现皇家建筑的恢宏气势;她不计较辛苦,每次一接到任务,她就像上了弦的发条,不分昼夜的工作是常事,只要时间没到,便一遍一遍地修改;她不计较输赢,每当比稿没有中选时,她会主动向中选的老师取经,她说这是非常好的学习和进步过程,就像和高手在下棋。
“因为热爱,所有的付出和经历都是甜的滋味。可能身体上会疲惫,但精神上很富足。”董琪再次强调说。
职业生涯中坚定的每一步
快速成长起来的董琪,其作品也日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六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等受到业内外认可和好评,而雕刻2019年《己亥年》生肖猪邮票更是迈出了其职业生涯中坚定的每一步。
生肖邮票一直深受我国大众喜爱,从2016年开始的第4轮生肖,再次采用了经典的雕刻版形式。当去年公布2019年《己亥年》邮票图稿是韩美林先生的作品时,更是引起了社会众多关注和期待。
“1980年我国开启的第一轮生肖邮票中,其中1983年《癸亥年》生肖猪邮票就是韩先生设计的。至今,这是一位艺术家与三代邮票雕刻师,跨越36年,创作的一个经典邮票题材。这使2019年《己亥年》生肖猪邮票更具特殊意义。”去年5月,董琪像参加比稿的其他9位雕刻师一样,大家都热切期待着这次机会。
在接下来的18天时间里,每位雕刻师争分夺秒,力创佳作。
“每个人的创作程序不同,我的个人习惯是先读稿,理解后再动手。”董琪认为自己对韩先生的绘画风格还是较为熟悉的,“韩先生是我从小就喜爱的画家,他早在1985年设计的《熊猫》邮票,曾是我小时候向母亲要的生日礼物;近几年我在编著《雕刻时光——中国邮票雕刻凹版口述史》一书时,采访过韩先生,对他的艺术历程也进行过研究。”
凭借着这份“熟悉”,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在绘画、设计、雕刻中的扎实功底,董琪在点线间寻觅着最佳表现力。其作品最终脱颖而出,中选了第一图“肥猪旺福”——一只憨态可掬、肚藏乾坤、奔向幸福美好生活的小肥猪,同事徐喆中选了第二图“五福齐聚”。他们接下来的目标是:发挥雕刻版表现力强的特点,使作品锦上添花,体现出雕刻版的独特魅力。
于是,真正的冲刺开始了。
有着“强迫症”的董琪忍受着带状疱疹的疼痛,在这期间熬过三个通宵。专程请来钞票雕刻家孔维云老师,为他们进行更加详尽的指导;与徐喆一个点一个点地商量研究,统一画面风格,力争极致;他们向制版和凹印车间的专家、同事们请教,反复沟通,反复调整;一遍遍地修改完善,人随着机器的工作节奏,看“印样”随叫随到……
当看到要求严苛的副总设计师王虎鸣老师,在“印样”上郑重写下了“同意”二字时,董琪终于放下了多日紧绷的神经。
《己亥年》生肖猪邮票,从2018年8月6日开机印刷,到2019年1月5日正式发行,一下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好评,董琪与同事们的心里甚感欣慰。
简单初心填补行业空白
董琪在生肖邮票创作的前前后后,编写行业研究史,也一直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说到写书的初衷,董琪介绍说,随着自己对于邮票雕刻版的不断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她发现,尽管我国官方引入邮票雕刻凹版已有110年的发展历程,却没有邮票雕刻凹版相关的研究专著;并且,钞票与邮票雕刻同根同源,深藏于这个特种行业的雕刻艺术家们,其作品广为流传但姓名却鲜为人知。
发现遗憾后,董琪便开始用业余时间收集史料,抢救性采访该领域的著名专家。经过三年多时间,《雕刻时光——中国邮票雕刻凹版口述史》一书终于面世,该书呈现了中国邮票雕刻凹版110年来的发展历程、时代沧桑、珍邮国宝故事,又通过亲历人物口述的方式,生动讲述了邮票、钞票的原版雕刻家、邮票设计家、美术家、集藏家、印制专家、集邮文化研究专家等三十多位行业名家毕生事业中最有心得的感悟。
“因为是业余时间进行的,虽然喜爱写作但毕竟不是我的专业,所以进程比较艰难,也比较慢。”董琪这样一个简单的初心,成果却在圈里震动不小: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和关注,集邮爱好者们自发写读后感,让她深受鼓励和感动;经过层层选拔作为集邮文献入选2019年世界邮展。
如今,董琪已经在“北大博雅讲坛”做了两次读书讲座,这引发了她的新想法:从专业的角度把对邮票的理解与研究,跟更多的人分享,尤其是年轻人。“通过北大的读书讲座,我看到不仅是集邮爱好者来听,很多高校大学生也来听,还有不少大人带着孩子一起来听的,没想到大家如此感兴趣,效果非常好。”这让董琪意识到,科普邮票里的知识及其文化价值的重要意义。
“邮票被誉为‘国家名片’,是展现文化自信的窗口。邮票是方寸编年史,它准确地记录着一个国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各个重要节点,具有科学性和不可复制性,我要把其中丰富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看着办公室墙面上一幅幅的邮票图稿,董琪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