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9年4月23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行范 倾听影像人声音 寻找影像中的她力量 中小学教师“女进男退”及其职业性别区隔探因 《社会经济地位、性别不平等与性别角色观念》 《女性主义地理学观及其思想史意义》     《医疗内外的社会性别——近代中国子宫癌的认知、发病与诊疗研究》 《西方传统文化观念中的等级制二元论》     《疾病、空间与主体性——论鲁敏<奔月>的女性逃离叙事》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小学教师“女进男退”及其职业性别区隔探因

阅读提示

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数量持续增长,引发了关于教师队伍“女性化”、儿童性别社会化、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担忧。本文作者选取北京、河南、安徽3个省,深入25所中小学开展实地调查,阐释了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现实情况与变化趋势,对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 敖俊梅

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数量持续增长,引发了关于教师队伍“女性化”、儿童性别社会化、教育质量等方面的担忧。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现状如何?如何看待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变化?影响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基于此,笔者依据现有的教师队伍数据,选取北京、河南、安徽3个省,深入25所中小学开展实地调查,判断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现实情况与变化趋势,评估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分析教师队伍性别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现状与变化趋势

整体来看,中小学教师队伍女性教师比例均超过50%,且呈增长趋势。1997年~2017年间,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女性比例持续增长。2000年小学女性教师比例超过50%,2013年初中女性教师比例超过50%,2014年高中女性教师比例超过50%。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如,河南省中小学女教师的比例为63%。教师队伍未来储备力量中女性比例亦趋增长,意味着将来女性教师数量会持续增长。2008年~2017年,各省区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群体的性别构成中女性比例持续上升,2017年女性比例达到60%以上。

女性教师数量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即在不同省区、城乡之间、不同学校类型、各个学段、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段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第一,2008年至2018年间,各省区中小学女性教师数量均持续增长,教育不发达省区女性教师数量增长幅度要大于教育发达省区的增长幅度。当前东北三省、华北地区、上海的女性教师比例高于中部地区和东南、西南地区省份的女性教师比例。

第二,城市女性教师比例大于县镇和农村女性教师的比例,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到偏远村庄女性教师比例逐渐降低的特点。以河南省为例,主城区的女性教师比例为68%,镇中心区的比例为65%,村庄的比例为57%。

第三,中小学女性教师数量分布具有女性教师比例随着学段增高而递减的特点。小学女性教师比例(67.19%)大于初中(55.64%)和高中(53.07%)的女性教师比例。调查结果也表明,学校领导也会有意识地将男性教师分配到高学段任教。

第四,男性教师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数学、语文、物理、生物、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特别是小学阶段,男性教师更多担任信息技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第五,中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呈现为年轻教师“女性化”、年长教师“男性化”的特点。然而,与中小学女性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不同,男性教师职业发展机会和专业发展空间优于女性教师。校长层级的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只有主城区男女校长比例持平,从城郊至乡镇以及农村,女校长所占比例逐渐降低。而且,男性教师获得高级职称比例要高于女性教师的。另外,女性教师比例与学校声望之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一定程度上,声望越好的学校,男性教师比例相对越高;反之,普通学校的男教师比例就会相对低。

中小学教师队伍女性比例提升的成因

中小学教师队伍女性教师比例增长是世界性的。与OECD国家比较来看,我国中小学女性教师所占比例低于OECD的平均值。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性别结构的变化,其实质是“女进男退”的过程。“女进”是社会教育发展和人们对教师职业认识共同影响的结果,“男退”是教师职业吸引力下滑的后果。

首先,女性教师数量的增加是男女平等教育的重大成果。近三十年来,女性入学机会和教育水平大幅提升,具体表现为女童入学率的大幅提高和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比例的不断提高。1990年~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女大学生和女研究生比例平稳上升。2009年女大学生比例超过50%。2016年女研究生比例超过50%。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有资格进入教师行业,成为教师队伍的主要人力储备。

其次,教师行业公正公开规范的准入制度保障女性平等进入教师队伍。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行业准入标准更看重学历和能力,不会因性别歧视将女性拒之于外。在其他行业更易遭受性别歧视的女性倾向于选择教师职业,在客观上促成了女性教师人数的增加。

再次,人们对教师职业特性的认识更为符合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要求。人们认为教育包含着“照顾儿童”的角色,社会普遍认为女性更适于做中小学教师,而非男性;而且,教师职业稳定安全,假期较长,收入有保障,符合社会对女性要“兼顾家庭”的期望。在这样的职业取向引导下,女生更愿意从事教育职业。当前报考师范教育专业的人数中男生比例较低,并呈下降趋势。以北京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为例,2013年~2016年,免费师范生女学生比例超过71%。

教师职业对年轻男性吸引力不断下降的原因

教师职业对年轻男性的吸引力不断下降,主要原因为以下两点。

第一,现代新兴行业发展为年轻男性职业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他们能够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职业。“一眼见到底”的教师职业,因其安稳缺乏挑战性、规矩要求多束缚紧、工作重复琐碎、与社会相对隔离的“孩子王”等原因,且教师工资与其工作投入不成正比,这些使得教师岗位不符合男性的职业追求,导致它难以吸引男性特别是优秀的男性进入教师行列。调查表明,被调查的57.6%的中小学生和44.2%的大学生不想当老师的最重要原因是“他们想过自己更喜欢的生活”。

第二,人们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看法不一,不符合当前对男性职业发展的社会期待。人们虽普遍认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但社会对教师尊严和权益保障的关注不够。部分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高期待、对教师的不信任、不尊重以及社会舆论一边倒向于家长的导向等都加大了教师工作的强度与难度;教师工作更显疲沓繁琐,束手束脚。这些影响了人们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认识和教师职业选择。被调查者中,41.2%的大学生、64.4%的中职生、52.1%中小学生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一般社会职业”。

教师职业出现的“女进男退”与男女教师职业发展差异现象也表明,社会上已形成中小学教师职业的性别区隔。这种区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职业越失去吸引力,越被认为适合女性;女性家庭传统角色定位鼓励女性选择教师职业,亦强化了教师职业的性别偏好;中小学教师队伍女多男少的现象进一步固化了教师职业的性别偏好。二是传统社会性别规范和性别角色意识致使学校中不同性别教师存在差别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的性别区隔,它还使女教师窄化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这使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获得职业发展的资源和机遇。教师职业性别区隔的形成,导致男性选择教师职业,须突破强大的社会性别壁垒;它更容易将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归责于女教师数量增多,来质疑女教师的专业性。

(作者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