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
主持人:李黎阳(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106岁的筱田桃红(Toko Shinoda,生于1913年3月28日)是日本国宝级艺术家,她的画就像她的人一样,精致、优雅、姿容柔美却气场强大。筱田桃红主要从事抽象水墨和版画创作,她将传统书道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抽象语言,形式简洁、色彩单纯,气蕴生动、诗意盎然。透过散发着东方智慧的笔墨意趣,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寿星画家内心的自在与安然。
筱田桃红与中国有着极深的渊源,她生于伪满洲国时代的大连,所以父亲为她起名筱田满洲子。在她两岁时,经营烟草工厂的父亲携家眷返回日本。筱田家的祖上是日本岐阜县的望族,世代尊崇儒学,因此自6岁起,满洲子就在父亲的指导下研习书道。由于她生于桃花盛开的季节,父亲便从宋代诗人陶弼的诗句“桃红李白蔷薇紫,问起春风总不知”中,提取“桃红”二字作为她习书时的雅号,筱田桃红由此得名。
少女时代的筱田桃红性情孤僻、特立独行,到了待嫁年龄,因无法认同“像抽签一样的婚姻”,决定做一名独身主义者。在母亲的支持下,23岁的筱田桃红租了一所宅院,创办了自己的书道工作室。1940年,27岁的筱田桃红在东京的鸠居堂画廊举办了首次个展。由于背离了传统书道的“规矩”,导致恶评如潮。筱田桃红却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1945年,她干脆变“书”为“画”,开始用“烟灰墨”从事抽象绘画创作。
如果仅此而已,筱田桃红不会成为今日的筱田桃红,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之行,方最终奠定了她作为一名抽象画家的地位。1956年,43岁的筱田桃红只身前往纽约,此时的纽约,抽象表现主义风潮方兴未艾,极简主义、新现实主义趋向也初露端倪。一个更广阔的艺术世界展现在筱田桃红面前。在租住的小屋里,她心无旁骛地进行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绘画实验,两年的时间,创作出大量画作,其妙逸秀美、富有东方韵味的抽象画,很快受到美国艺术界的认可,并通过贝蒂·帕森斯画廊,与抽象表现主义圈子建立了联系,声名鹊起、展事不断。除在不同城市举办个展,还常与波洛克和罗斯科等人的作品同时展出。其作品也开始被一些知名收藏家及重要艺术机构收藏。回国后,她开始应邀为公共空间创作作品,随着曝光率的增多,她的影响力也一路飙升,成为日本抽象绘画的重要代表人物。
筱田桃红的绘画以单色为主,“烟灰墨”几乎能够呈现出无限的色谱,浓淡不一的黑色,辅以朱砂、金、银或铂金,使她的作品呈现出克制与内敛的特质。筱田桃红曾经谈到,“最初唤醒我的色彩感觉的,是母亲的衣袖。”温柔优雅的母亲是她幼年审美意识的启蒙者,三四岁的筱田桃红,身高刚及母亲的袖口,在袖口中,她看到了隐藏在灰色或茶色外套里面的像天空、草木和鲜花一样靓丽的色彩。这种矜持、含蓄的色彩搭配,成为她后来绘画创作中始终秉持的审美标准。
事实上,筱田桃红的绘画实践,也代表着战后日本艺术家主动投身于西方前卫艺术潮流的总体趋势。筱田桃红的抽象绘画,是洒脱与克制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协调、东方与西方的融合,她借鉴抽象表现主义和极简主义的形式,却又在其中加上了抒情表意的内容。她用深浅不一的色块构建画面的空间感,又以富于表现力的线条诠释意念。她曾谈到:“某些形式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微风吹过,香气扑鼻,阵阵风雨……空气在流动,我的心也在流动。我试图捕捉这些模糊的、转瞬即逝的图像,并将它们转换成生动的形式。”这种对瞬间之美、孤独之美的强调,也体现出日本文化独有的审美特性。
在版画制作中,筱田桃红以石版画为媒介。与需要凿子的木刻或需要酸的蚀刻不同,平版印刷术允许艺术家以流体笔触直接在版上创作。筱田桃红的石版画通常都很小,装饰性很强,版画印出后,她往往会在每幅印刷品上手工添加一两笔墨彩。
除了画画,筱田桃红还从事写作,出版有小说集和随笔集。2015年,她撰写的《到103岁才知道的事:一个人的人生也快乐》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两年前,104岁的筱田桃红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虽然已现老态,却依然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其风趣幽默的语言尽显智慧,一时圈粉无数。
生命不息,作画不止。绘画已成为筱田桃红的一种生活方式,如她所言:“我和墨一起变老。它是我的朋友、至交,也是我的助手。我被它诱惑,被它操纵。我为它痴迷,也曾遭它背叛。我和它的关系从未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