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周韵曦 田珊檑
近日,一份老年消费调查问卷让人就“可怜天下父母心”再次发出感叹:在接受调查的2096位老人的日常花费中,30.74%花在日常开支,23.51%补贴儿女,只有3.3%用在了自己的休闲生活上。也就是说,一些老年人将积蓄中的相当一部分,都用在了补贴子女身上,在为子女保驾护航、缓解生活压力的同时,牺牲了自己本该享受的轻松、幸福的晚年生活。而这正是很多中国父母的真实写照——穷养自己富养儿孙。
渡过一个健康快乐、有尊严又幸福的老年生活,是每个人的期望。对此,专家建议,儿孙自有儿孙福,贴补儿孙要有度,老人应逐渐转变观念,提前做好晚年幸福生活规划,用富足的精神生活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精彩,才能实现既“富养自己”又“富养儿孙”。
“穷养自己富养儿孙”往往适得其反
今年58岁的蒋女士家住北京市朝阳区,最近她找到一份保姆工作,已退休3年的她又开始了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
3年前,她和老伴退休后,本以为终于有了自己的时间,可以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但没想到儿子成家生子后,小夫妻工作繁忙,照顾孙子的责任就落到了蒋女士身上。
劳累了三年,去年小孙子上了幼儿园,老两口也终于可以喘口气,但儿子又提出想给孩子换学区房的打算,再加上小孙子每年的各种学习费用不菲,蒋女士和老伴不得不重新上岗,挣点工资补贴家用。
如今,像蒋女士这样明明早已退休、本该安享晚年,却为了补贴子女不得不继续“发光发热”、掏光腰包的老年人不在少数。
今年62岁的沈女士和老伴于9年前搬到南京跟儿子同住。为了给儿子筹备婚房,她将老家住房卖得40万元替儿子交了首付。可没想到儿子儿媳就业并不顺利,又赶上孩子出生,房贷压力最终落到了沈女士身上。就这样,她不仅把攒下的积蓄在短短几年内全贴补给了儿孙,每月将近4000元的退休工资也经常“月光”。沈女士省吃俭用,更别提有什么休闲娱乐了。
“退休前10年,我把所有的钱和时间都给了儿女。”今年63岁的杨女士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她老伴走得早,退休后她便把房子租出去,轮流在两个子女家帮忙带孙。“儿子和女婿想买车,我各自资助了几万元,加上给孙子外孙的花销,大约有几十万,可自己一件新衣都舍不得买。然而,付出并没得到子女们的认同。前年,我患上了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不得不告老还家,尝试重新找到自己的生活轨道。”
正如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王堂生在接受采访时所说:“多数老年人受‘子女好,自己就好’观念的影响,把更多的金钱和精力投入给子女,有时结果却适得其反。”
“保姆式”养老应重视精神赡养的给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曾总结道,“中国老人生活非常节俭,购物永远选择最便宜的。但在后代买房、结婚、教育时,可以拿出全部积蓄资助。多数老人因为心疼自己的子女上班时间没人照看孩子,住到子女身边,伺候洒扫,家里的家务全部承包。孩子出门时都是车接车送或者打车,他们自己却为省钱而选择公交。”
针对夏学銮教授所说的这一现象,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周旅军将此称为“保姆式”养老。
在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中,居家养老仍是中国老人首选的养老方式。然而,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放松,不少年轻人家庭生育二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既要考虑幼儿的照顾,又要保证自身的发展。在缺乏足够的社会政策支持和家政市场力量的情况下,与子女同住的老年父母有可能承担起照顾子孙辈的任务。在这类家庭中,老年父母要照顾子辈、孙辈的生活起居,甚至负担了一定的经济支出,但在家庭权力分布上却不平衡,形同家庭中的‘保姆’。” 周旅军由此认为,这对老人来说就是“保姆式”养老。
在周旅军看来,“保姆式”养老的起因包括帮助子女照顾家庭、子女生育二胎的需要、出于养老目的的人口流动等,在这种养老情境中,老年父母和子女本应相互支持,即子女帮助父母养老,而父母协助照顾家务。
其实,在代际支持上,“保姆式”养老这一方式有其积极的一面:就养老而言,既包括对老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顾,还包括精神赡养。“虽然这三者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国家(比如民政系统的福利支出)、市场(比如养老机构)和社会(比如志愿者)得到替代性的物质和服务上的支持,但其中最重要的精神赡养是家庭能够给予的稀缺资源,是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而从子女一方来看,老年人也可以帮助子女料理家务,进行隔代抚养,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使子辈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同时不耽误孙辈的成长。这一点对女性尤其起到解放和发展的作用。但是,由于代际差异等因素,也存在着冲突关系。”周旅军表示。
周旅军认为,代际冲突确实会影响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精神赡养的实现,最终影响晚年的生活质量。如果双方不充分认识到尴尬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有效对策,就会阻碍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难以真正营造出养老、孝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享受自由多彩的老年生活
在家庭教育专家、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客座教授朱煦看来,“穷养自己富养儿孙“一直是中国父母的“优良传统”,但随着时代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这种“优良传统”也在发生改变。
他指出,如今,老年人的消费观念会因受教育程度、收入(积蓄)、居住地等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今后,“穷养自己富养儿孙”的老人也会越来越少。
今年65岁的陈阿姨近几年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蜕变。几年前,陈阿姨也和身边大多数老人一样,每天忙着照顾孙子、收拾家务,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一次老友聚会,她发现身边的老朋友们都会用智能手机、玩微信,随后,她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注册了微信,还跟儿媳妇学着发朋友圈、网购等。随着兴趣和眼界的打开,陈阿姨又给自己报了英语班、舞蹈班,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她说,“现在周围人都说我越活越年轻了,以前总感觉被家务忙得团团转,如今接送孙子、做家务之余,还能去学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感觉精神比以前愉悦多了。”
正如朱煦所说,如今像陈阿姨这样的“新潮”老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仅活出了自由和个性,也让子女们少了很多担心。
朱煦建议,老人退休后,还应保持学习的习惯。“学习可以改善心态、开阔眼界、提高对世界和问题的思考能力,也能让自己更有活力。步入老年后,一定要跟外界保持较强的接触,比如定期旅行、阶段性地改变居住地、实现自己曾经向往的目标等。同时也应拿出一定的时间独自冥想和思考,消费一些‘闲’的东西,读读小说,听听评书,享受声音和信息的服务,让这种‘闲’来更好地滋养老年时光,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