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的岁月看似孤寂,奶奶却过得有条不紊,乐不思人群。家中陪伴她的,除了猫和花园里的那些花以及一棵李子树,就是那些每周随家人的到访更新而来的食物。
■ 舟子
我有两个朋友,一个是舌尖上的青年,一个是舌尖上的中年。舌尖上的青年30出头的年岁,对各种食物都充满了热情,这种热情还不局限于本人,往往燃烧到周边的人。舌尖上的中年算其周边人物之一,于是,常常被邀请去吃这吃那。受到邀请的舌尖上的中年有时会予以热烈的响应,有时响应却不甚热烈,有时,她会反思:为什么会不甚热烈了?想当年,她对食物也是怀着这样无比的热情与热爱的呀!她的不甚热烈不是矫情,而是实情:对食物的热情真的消退了,可谓“情意未消,占比渐少”。为什么呢?翻来覆去找不到明确的原因,最后只好归结于岁月:岁数大了,对食物的热情消退了。
话说舌尖上的青年,其实也比她自己更年轻时收敛一些了。更青春时,她是活跃于美食点评网站上的知名博主,活跃度来自“好吃不倦”,后来,有的饭店菜馆开业,就会通知、邀请她去免费品尝,写下点评与点赞。所以,数年之后,对于那些网红美食店,她依然如数家珍,门儿清。不过,生娃之后,她就不得不与此渐行渐远了,因为没有那么多时间了,而且,还有另一个原因:以前,胡吃海塞也不见胖,现在不行了,少吃都不见瘦。如果你不想迅速地步入年长发福的行列,你就得远离一点你曾经最爱的美食。
现在,舌尖上的中年下班晚时,常常会路过小区的路边烧烤摊。虽然,露天烧烤摊不时被明令整治取缔,但还是春风吹又生,因为有市场,而捧场的基本是二十出头的小青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想当年,舌尖上的中年也是狂爱路边摊的。又好吃又便宜又方便,怎能不爱呢?多年前,有一次去西安出差,看到西安的街边小吃,舌尖上的中年那时还是个青年,眼睛都亮了,但她一个岁数大点的同行却心如止水,不为所动,这令她深感不解。而现在路过路边摊,她竟然也是心如止水了,有时还不由叹道:“真是年轻啊,才能这样热情地深夜撸串啊!”不然,且不说家里有一堆事等着你下班去“消化”,有家人等着你去陪伴照料,即使有时间呼朋唤友坐在这儿吃得嗨,大晚上的,胃也很可能消化不良呢。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一个吃得很少的舌尖上的老年。据家人说,一只鸡她能吃一个月!这令人称奇,他们不是称道老人家吃得这么少,而是感到惊讶。因为那时作为壮汉和家务主要劳动力的他们一顿要吃好几碗饭,而奶奶每天只吃一丢丢,而且是长年累月如此。奶奶常年身体不好,自我记事起,她就足不出户,但却长寿。也许是喜静,她不与儿女同住,于是,他们一周来看望照料她一次,给她备齐一周的食物等用品,如此很多年。只是到了后来才找了一个保姆照顾。
足不出户的岁月里,奶奶却把岁月记得很清楚,她每天要撕掉一张日历,哪天是哪天,绝不含糊。每月还有吃素的日子,也都坚守不变。好像吃素的那几天是菩萨的生日,她叫作“吃斋”。“吃斋”和哪天赶集,她一样记得很清楚。我现在想来:一个是信仰,一个是生活,她都放在心上,并以她自己力所能及的常年行为坚守着、关注着。足不出户的岁月看似孤寂,她却过得有条不紊,乐不思人群。家中陪伴她的,除了猫和花园里的那些花以及一棵李子树,就是那些每周随家人的到访更新而来的食物了,比如菜肴水果,后来还有保健品等,给她带来户外的新鲜信息。早间没有冰箱,后来有了冰箱,她也不用,却把食品保存、接续得好好地。最近看到有新闻报道说,吃得少有助长寿。奶奶的长寿是得益于此吗?还是得益于她即使身体不好,却把岁月过得心中有数?
而舌尖上的幼年是最不必担心吃喝的了,吃喝都有大人照料,生怕他们吃不饱、吃不好。而生理特点使然,舌尖上的幼年对于吃的热情貌似甚于所有年龄段的人。这从婴幼儿总是在不停地吮吸,不管是食物还是其他的东西可见。他们似乎是在用吃来探索面前这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切,他们往往是拿来就咬,用吃来判断这是什么。吃是他们探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与手段,他们暂未掌握其他的方法与途径。他们很勇敢,什么都敢往嘴里送。好在有家长可以及时予以纠错、制止,并告诉他们:“长大了,会有很多好吃的。”
“小孩子,吃的时间在后头。”小时候,当我眼巴巴地看着大人送给奶奶的苹果而不能吃时,家人就是这么说的。那时,苹果在南方是珍稀水果,要优先保证供应奶奶。现在,不论南方还是北方,苹果的供应都很充足了,但我的饥饿感却不常有了。饥饿感不是什么好事,但愿我还能够保持“吃嘛嘛香”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