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高峰 叶海燕 任然
螺蛳,与田螺相似的软体贝类动物,味道鲜美。近年来,食品界“网红”柳州螺蛳粉俘获了热爱美食的年轻女性的心。酸、辣、鲜、爽的味道刺激着味蕾,根本停不下来。
北京的冬天,寒冷阻挡不了莫毅芳觅食的步伐。作为远嫁北京的广西人,她尤其钟爱着家乡的美食螺蛳粉。
“王府井、后海、潘家园等等,只要有螺蛳粉店,我都要过去尝一尝。”莫毅芳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在她的带动下,作为地道北京人的婆婆和丈夫,还有12岁的孩子,都好上了这一口。
“用螺蛳、筒骨熬制的螺蛳汤,浓郁回甘,吃了粉还要喝完汤才满足。”莫毅芳说,身处他乡,能吃上家乡美食也算是一种慰藉。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5000多家螺蛳粉门店,然而不是每一个异乡人都能碰到实体店。在这个网购兴起时代,有科技加持的袋装螺蛳粉的面市,让其成为可以快递到各个角落的“乡愁”。
近日,记者来到柳州采访,亲身感受到了螺蛳粉独特的魅力。
白粉红油亮汤底,赤红的花生米,黑亮的木耳,金黄的油炸腐竹,再配上酸豆角、酸笋增味,螺蛳粉就是这样让人垂涎三尺。
追溯其起源,还与一位柳州女人有关。位于柳州市鱼峰区洛维工业园区内的柳州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记载,螺蛳和米粉两大人气小吃长期在柳州街头“同台竞技”,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者因机缘巧合被融合到一起。当时,一位杂货店店员来不及吃早餐,就拿上店里的一把干切粉到隔壁的王记阿婆螺蛳摊煮粉吃,味道甚佳。于是,王记阿婆索性就卖起了螺蛳粉。后来,经过从业者不断改良和搭配佐料,螺蛳粉慢慢形成,在柳州盛行并逐步扩散至广西全区。
螺蛳粉真正走向全国得益于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神助攻”,其在第一季第一集强势呈现,为全国化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宣传基础。
同时,技术升级为螺蛳粉带来新的发展空间。随着米粉制作工艺、物理杀菌、真空包装等技术的提升,速食袋装螺蛳粉研发取得突破并快速形成产业,使之从饮食店走向各大超市和千家万户。
除了到螺蛳粉店里吃,莫毅芳也网购袋装螺蛳粉回家自己煮,“味道相差不大,配料多多,层次丰富。”莫毅芳打趣地说,身边一些姐妹,感冒发烧没胃口,但是酸爽的螺蛳粉能呼噜呼噜吃下一碗。
变身“网红”的螺蛳粉受到热捧。今年“双十一”,速食成为广西对外销售最多的商品,其中螺蛳粉贡献最大。天猫零售额广西居首位,一家螺蛳粉旗舰店销售突破千万元。
螺蛳粉的名气已经远播海外。广西女企业家谢玉华于2017年在美国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主要将广西特色商品销往华人聚集区和美国主流的超市及餐馆批发公司。“一包螺蛳粉能卖到1.99~4.99美元,反响很不错。”谢玉华对未来螺蛳粉销售充满信心。
目前,柳州预包装螺蛳粉生产企业有58家,网上店铺达1.2万家,日均销量突破100万袋。据柳州市商务委员会预计,2018年螺蛳粉产值将达到40亿元。
“柳州要推动整个螺蛳粉产业的发展,政府搞工业园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除了做螺蛳粉以外,还鼓励农民养殖螺蛳,制作酸笋、腐竹,把产业做起来。”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多次强调,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螺蛳粉产业发展。
事实上,柳州充分挖掘了螺蛳粉主导产业带动效应,开创了以“螺蛳粉产业培植”推动“造血扶贫”新路径,培植大米、竹笋、螺蛳等种养殖优势,建立螺蛳粉原材料示范基地。目前全市大米、豆角、竹笋、木耳等螺蛳粉原材料基地规模达50万亩,有效地带动了产业扶贫和农民增收。
按柳州市规划,将力争到2022年,打造出一批螺蛳粉及附属产业知名品牌,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实现100亿元,配套及衍生产业销售收入实现100亿元,以螺蛳粉产业助推特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