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1月24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新女性 发展 复活的老屋和被唤醒的“田园梦” 仁寿村:顺势而为,走出致富路 乡约安徽阜阳颍州 给爱心小伙儿说媒 北京黄村:昔日老街成现代小区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复活的老屋和被唤醒的“田园梦”

唐家坡的田园风光

修缮后保持原貌的老屋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史玉根

青瓦土墙,方砖覆地,笨重的石臼、磨盘,屋檐下,红辣椒一串串,走廊上,南瓜、玉米码成堆……

初冬时节,重庆市梁平区蟠龙镇扈槽村唐家坡的几栋老屋院落里,弥漫着浓郁的农家气息,游客们轮番上阵,争相体验着打糍粑、磨豆腐等农家生活。

这里是一家名叫“唐家坡印象”的农家乐体验区。一年前,这几栋老屋还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建筑物和设施破烂不堪,被精心修缮和适当改造后,恢复了乡土风貌,吸引了一批批寻找乡愁记忆的游客。

唐家坡印象的创始人和负责人朱丽娟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说,除了这几栋老屋,她还流转了300多亩坡地,种植蔬菜和水果,“院子里摆放的这些农产品,大多是我们自己种的。”

“田园梦”遇上乡村振兴

朱丽娟是梁平区蟠龙镇人,20多年前离开家乡北上打工,后来成为一家大型商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北京结婚生子。但在农村长大的她深藏着一个美丽的“田园梦”。这个梦,近年被家乡的变化唤醒。

扈槽村地处大山之中,过去因交通不便等因素,产业不发达,渐渐沦为全镇最落后的村庄。青壮年村民纷纷外出打工,并在城区置业、定居。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许多耕地被抛荒,部分老屋被闲置或半闲置。

2016年,高等级农村联网公路“二环路”修进了大山,加之新媒体的普及,“养在深闺”的扈槽村的自然风光和乡土风情,渐渐引来城区的游客。当地政府顺势而为,制订了新的发展规划,利用当地闲置民居发展乡村旅游,利用当地原生态水土资源,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让农民增收,让衰落的村庄振兴起来。

有一天,朱丽娟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中学同学发来的链接,“打开一看,原来是扈槽村风光视频,画面真的好漂亮,我觉得这就是新农村应有的景象,也是我梦想的生活。”朱丽娟告诉记者,这个视频触动了她的“田园梦”,也坚定了她返乡创业的决心。

2017年上半年,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已年过不惑的朱丽娟毅然辞去公司职务,只身回到扈槽村,在唐家坡流转300多亩撂荒多年的坡地,搞起了有机种植,同时找来合伙人一起筹划,投资发展乡村旅游。

朱丽娟返乡创业的举动,得到了扈槽村“两委”和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这让我的信心更足了。如果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能为村里的发展和村民增收做出一点贡献,那是我最快乐的事。”朱丽娟说。

保护性开发,让老屋复活

利用老屋办农家乐,是朱丽娟和伙伴们基于多种考虑的一个选择。

正是因为曾经的偏远和落后,扈槽村唐家坡得以较完整地保留了40多栋老屋。它们都是夯土建筑,大都建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有几栋是晚清时期建的,乡土文化专家认为,这种成片的传统建筑具有保护价值。为此,当地政府几年前就开始准备材料,将唐家坡申报为中国传统村落。

“这些老屋在高楼林立的今天已是多代人的记忆和乡愁。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会有更多的人愿为此买单。于是我们就动了租房念头。”朱丽娟说,盘活利用老屋搞农家乐,投入不多,又有乡土特色,还符合当地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多赢的项目。

事情做起来后,她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刚开始,老屋的房主并不太愿意出租,担心以后家里办红白事没有场地。朱丽娟马上表示,房主家要办红白事,房屋和院落将无条件让出,并将这一条写入租赁合同。最终,朱丽娟与8户房主签订了5栋夯土房的租赁协议。

去年夏天,老屋的修缮正式开始。朱丽娟原本以为装修工程比较简单,但施工过程中遇到一个又一个技术性难题,有的甚至超出了专业人员的预计。为此,他们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即便是像墙体加固这样的大工程,也做到了不露痕迹。

“墙壁裂缝的修补看似简单,实则最费神费力。”朱丽娟告诉记者,和装修人员先后尝试用水泥、石灰、稻壳、普通泥土、牛粪、纸浆等多种材料进行10多次试验,但都以失败告终,要么不能与墙体黏合,要么色彩不协调。后来,他们灵光一闪,找来废弃的老夯土通过特殊处理后,再行修补,奇迹终于出现了,修补材料与墙体亲密黏合在一起,颜色与墙面浑然一体。“这项技术完全是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可以申报专利。”

修缮工程于当年9月底完工,修缮后的老屋不仅更加牢固,舒适度更高,而且保持了原有的整体风貌。最后结算,这项工程竟然花去了近300万元,大大超出了朱丽娟和合伙人最初的预算。“不过,我们认为这笔投入是值得的,一定会获得丰厚回报。”

2017年国庆长假期间,唐家坡印象正式开门迎客,推出了农家菜、农事体验等多项休闲、娱乐项目,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在这里,这些来自城区的游客找到了久违的乡愁记忆。

看到原来破烂不堪的老屋“焕然一新”“人兴财旺”,原来质疑朱丽娟能力和动机的村民,对她刮目相看。一些村民主动找到朱丽娟,希望她把他们家的老屋也租下来。

“只能一步步来。”朱丽娟告诉记者,他们计划再租赁、修缮几栋老屋,在增加游客接待能力的同时,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自助民宿、自助厨房等等,都可以试试。”

生态种植,让荒地生金

今年夏天,朱丽娟流转荒地试种的50亩西瓜进入采收期,她在二环路边搭了一个简易棚,写上“有机西瓜”招牌,让从北京来度暑假的儿子去坐销。

由于实行绿色生态种植,杂草长得快,西瓜个小,品相也不太好看,但味道又脆又甜,每天采摘一批,很快就被回头客买走了,而且价格还高于市场价。

返乡之前,朱丽娟最先被吸引的其实是村里那些撂荒多年的坡地,她看中的是这片土地的生态效益。

“我看过一篇报道,一家日本公司在中国包地搞有机种植,为了降解以前种植产生的化学残留,还特意抛荒三年,让耕地长草。村里这些坡地弃耕多年,化学残留早已稀释、降解,开发出来进行有机种植和林下养殖,马上就能产出更有益于健康的食材和食品。”朱丽娟说。

2017年上半年,在村组织协调下,朱丽娟从相关农户手里流转了那片抛荒坡地。为了便于耕作,她投入资金修建了机耕道,将坡地改成了梯田,还修筑了灌溉专用水池和排水系统。当年,在专家的指导下,她结合土质特性引种了美国红心苹果、西梅、杨梅、蓝莓、平谷大桃等10多种水果。

“这些果树基本上都成活了。多种些果树品种,可以避开水果市场的同质化和同期化竞争,另外,可以利用不同花期和采摘时间,吸引更多游客。农旅结合,可以相得益彰。”朱丽娟告诉记者。

“我又有新身份了。”刚刚在重庆市接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并拿到相关证书的朱丽娟,自信地向记者表示:“我知道做农业有风险,而且已经尝到了一些苦辣,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田园梦,让家乡早日振兴,我会坚持做下去的。现在国家的政策好,当地政府又支持,我也有信心做下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