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姜军旗
1978年12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31岁的中央候补委员郭凤莲一脸茫然。虽然感到“发生了了不起的变化”, 但这位当时中国名字最响亮的村庄——大寨的当家人,对于即将启航的新征程,并不是很明白。
彼时的郭凤莲,并不知道20多天前的11月24日,千里之外的小岗村18位农民冒险在一份“秘密协议”上摁下了18个鲜红的手印,中国农村由此走上了不同于大寨的另一条发展之路。
40年后的11月18日,虎头山麓别墅区的家中,面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郭凤莲感慨:“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寨。”
虎头山上“铁姑娘”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地处太行山腹地。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自然条件差,大寨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光棍村。
1963年,一场特大洪灾袭击大寨。16岁的郭凤莲和她的姐妹们,在这场灾难中用双肩扛起重担,重建家园,赢得了村民的尊重,“铁姑娘”的称号由此而来。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通讯《大寨之路》介绍了大寨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大寨人的革命精神。“白天修土地,晚上修房子。就是一个字,干!不计得失、不计报酬、奋不顾身地干。”这一年,17岁的郭凤莲成为大寨“铁姑娘”队第二任队长。第二年,重建的新居和收获的40万斤粮食,让“铁姑娘”们第一次体会到了艰苦创业的成就感。
1964年3月28日,毛主席在听取有关大寨的汇报后说:“穷山沟里出好文章。”同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大寨精神总结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席卷全国的“农业学大寨”由此开启。
1973年6月,郭凤莲接替陈永贵,成为大寨党支部书记。同年,26岁的她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央候补委员。
在郭凤莲的带领下,大寨人一副扁担“挑走了一个旧大寨,挑来了一个新大寨”,虎头山上整齐的梯田,手扶拖拉机和滴灌技术的应用,使大寨粮食连年丰收。作为农村建设的样板,大寨成了当时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全国各地参观者如朝圣般涌向虎头山。
1979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大寨人忽然间发现,虎头山下没有了如潮般参观学习的人群。这时的大寨人才意识到,历史的车轮已然悄悄转变,并在另一条大道上越走越远。
掌声戛然而止,迷茫的不只是郭凤莲。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娘子关时,大寨人仍然以战天斗地的豪迈垒石坝、修梯田。1982年全国95%的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大寨成了剩下的那5%。这年元旦,中共中央关于“三农”的第一个“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而大寨在1981年试行包产到户后,几经反复,直到1983年才彻底下放自留地。
“大寨其实原来不想放这个土地,老百姓不接受,不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寨模式引发争议。1980年,一纸调令让郭凤莲离开了大寨。此后的十年间,她先后在晋中果树研究所和昔阳公路段,“栽了五年树,修了五年路”。
当改革开放大潮席卷大江南北时,“铁姑娘”郭凤莲和她的大寨逐渐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
华丽转身二次创业
1991年11月15日,郭凤莲奉调重掌大寨。重振大寨的担子再次落在了“铁姑娘”肩上。
时隔11年重回故地,大寨已“破破烂烂,路也不成个路,集体经济基本上就没有”。 “我是为大寨而回来的!”在第一次支部会上,郭凤莲这样表态。“当时压力也挺大,好马不吃回头草。但组织决定了,作为共产党员,就必须无条件服从。”
1992年,郭凤莲和老劳模宋立英到华西村和大邱庄取经,“差距很大,心里不是滋味。”考察归来,大寨人进行了一次“放下包袱、解放思想”的大讨论,“以前能干好,改革开放就一定能干好!”
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改革开放再次进入快车道。“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述,让重回大寨的郭凤莲坚定了信心,也让不再纠结过去的大寨人看到了希望。
大寨人又拿出了当年“战天斗地”的劲头,郭凤莲亲自出马推销村办矿的煤炭,找项目、找资金,修道路、办企业。“以前全国学大寨,现在大寨学全国人民”。
这一次,大寨和大寨人没有与机遇失之交臂。几年的时间,从一无所有到拥有十多家集体企业,“大寨”的品牌效应进入收获季。
2002年,不到600人的大寨跻身“亿元村”行列。曾经荒山秃岭的虎头山,现在已是大寨森林公园;昔日的全国农业模范村,如今成了“红色旅游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有数十万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铁姑娘”们双手筑起的梯田,大多已退耕还林,村民的承包地,也由集体统一耕收。全村130多户参与旅游开发,20多户开起了农家乐。和大多数空心村不同的是,由于村里劳动力紧缺,每年集团公司都要外出招工。
产业带动和旅游开发成了大寨腾飞的双翅,这个曾以农业闻名的村庄,如今农业收入只占总收入的不到千分之一。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孩子上学村里资助,户均160多平方米的别墅、公寓,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当年憧憬的美好生活在大寨早已成为现实。
经受过时代浪潮冲击的郭凤莲和她的大寨,再一次勇立潮头。不同的是,这一次“大寨”已经完成了从政治品牌到经济品牌的华丽转身。
“现在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发展的又一个历史机遇。”在郭凤莲看来,农村只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找准方向,发展不是问题,将来的农村不是包袱,是财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现在仍然需要发扬。大寨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大寨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大寨,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大寨。”曾经的“铁姑娘”脸上仍然是“战天斗地”的那股豪迈。
记者手记
郭凤莲和大寨的“转身”,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是艰难的。采访中记者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大寨重现辉煌?在郭凤莲看来,大寨之所以能再创辉煌,是有一个好的班子,在于“大寨精神”和“改革开放”两面旗帜,但在大寨人的心目中,今天的大寨归功于郭凤莲。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服从组织安排。”采访中,郭凤莲几次这样说,从离开大寨到重回大寨,即便有不同意见甚至遭受委屈,她仍然以大局为重。过山车式大起大落的人生,没有让曾经的“铁姑娘”泄气,更没有让大寨沉沦。
虽然是大寨集团董事长,但郭凤莲在大寨村不领取一分钱的薪酬。“党员带头,群众才能有劲头”,郭凤莲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看来,大寨这个金字招牌,是毛主席给的“金饭碗”。“大寨发展不起来,我没法给全国人民交代!”大寨一砖一瓦烂熟于心的郭凤莲,对大寨的感情毋庸置疑。也正是这份责任和这种感情,让她甘愿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片土地。
“人不能跟历史赌气”,当经历过人生的再次辉煌后,这句话在她口中,显得云淡风轻,更显她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