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无人机在农田进行喷洒作业。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茹希佳 文/图
11月18日,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在江苏南京落幕,为期4天的博览会以“激发双创活力、促进乡村振兴”为主题,汇聚各地农业领域最有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双新双创”成果,集中展示了新农民、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业态和新模式。
博览会期间,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探访了多个展区,一大波农业“黑科技”让人眼界大开,现代农业的创新成果“尽收眼底”,日新月异的农业新科技正为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助力。
共享植保无人机,田多田少都可用
“那边有无人机,太炫了,去看看!”记者循声望去,只见两台直径与55寸电视差不多的无人机立在江苏省展区的展台前,观者众多。
“这是我们大疆嗨森农业的植保无人机,农民想要收成好,飞机打药不可少。”苏州大域无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齐宝萍自豪地向参观者介绍,“我们这个机型的农业植保机曾在广东江门进行了一次特殊挑战,一支4人植保团队使用PC地面站专业版软件,配合4架植保无人机,喷洒千亩农田,从作业规划到完成仅耗时3小时40分钟,这个效率是人工无法比拟的。”
“农业无人机的应用是一个百亿级甚至千亿级的新兴产业。”齐宝萍说,公司正在开创一个农业飞防植保新模式,提供田间管理解决方案新思路,为现代农业实现数据管理、精准管控注入新活力。
如今,植保无人机多被应用于规模化农场,只有三五亩地的农民也能用吗?齐宝萍告诉记者,2017年,根据中国植保市场的特点,嗨森无人机在全国率先推行共享植保无人机模式,以“按需租赁、人机分离、共享植保”为理念,降低农民使用无人机门槛。“利用共享租赁,我们可以在全国范围从北到南,从南到北进行调度,使无人机利用率提高到6个月甚至更多,这就大大降低了植保无人机的使用成本,农民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按月、按天、按亩进行无人机租赁,甚至合租。由于人机分离,无人机直接驻扎在村里,飞手操作培训简单易学,实现本土化,一亩地都能用飞机打农药。”
新型沼液净化器,净化沼液可种菜
湖北省展台前,一台撬装式沼液净化装置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通过这台装置,沼液中的有害物质可以迅速清除,而有效成分可以用于设施农业水培蔬菜,推广应用的前景非常好。”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康群老师向参观者介绍他们团队研发的这台装置。
据康群介绍,随着大型养殖场的快速发展,中国每年有大约200万吨沼液产生。“沼液是一种优良的液体肥,但大规模养殖场周围通常不具有足够的土地空间来消化沼液。”记者了解到,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由于成本高且浪费了沼液中原有的营养组分并不适合处理沼液。从2008年起,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科研团队历时10年,对沼液净化技术及沼液绿色资源化利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发出了这套沼液净化装置。
康群告诉记者:“这台装置可以快速去除沼液中的悬浮物和微量有害重金属;沼液经过该装置净化后进入水培花卉净化单元和狐尾藻净化单元,再经过精准沼液添加配方配肥后,用于设施农业水培蔬菜,可代替蔬菜营养液,从而降低设施农业生产成本,并且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
在研发阶段,该团队就参与了一项面积达3220多平方米的沼液水培菜园工程。“生物浮岛水上农业具有将水耕栽培和沼液净化结为一体的特性,延伸了农业空间,为建立大规模水上花园、水上农场提供了可能。”康群以竹叶菜为例,算了一笔经济账,每平方米的生产成本为浮岛材料16元,可连续使用7年,年产竹叶菜12.7公斤,以批发价每公斤2元计算,项目年产值可达8.18万元,刨去成本,利润可观。
人工光植物工厂,效率远超大田种植
在北京展台前,一整面红蓝相间的夺目光谱下生长着各色花卉和蔬菜。
“是真的还是假的?”记者试探着伸手摸了摸。“这是生菜,可以吃的。”展台处的工作人员热情地介绍,“只需光谱和营养液的作用,种子就能发芽,长出新鲜又安全的蔬菜、水果。不同的光配方适合不同的植物、花卉生长,在植物、花卉的不同生长期内也要采用不同的光配方。”
这套神奇的装置和系统,是由一家名叫“中环易达”的农业高科技公司研发的,据介绍,它是中国最早涉足工厂化农业和最早从事植物工厂光配方领域研究的公司之一。“工业化蔬菜种植的效率远远高于大田种植,在某些更加严格的环境控制系统下甚至可以将单产效率提高上百倍。”工作人员十分肯定地说。不到2万平方米的植物生产车间在工业化体系中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产量和收益颇为惊人,如果完全商业化运作,每年仅种植农产品的收入就可以达到1000万元。
目前,由该公司拥有的国际专利光配方技术及光—温耦合节能调温机制、植物工厂物联网智慧管理系统、模块化装配式栽培模组、自动化配套装备、分段式动态栽培创新技术等5大核心技术打造出了国际领先的低成本高效率植物工厂,该技术成果已推广到北京、上海、山东等20多个省区市。
“跑道”养鱼,喂养方便品质好
在浙江省展台前,一套海水蓝的养鱼设施分外吸睛。模型中,鱼儿都养在鱼池的三分之一处,而大部分的水体空空如也。“鱼儿都挤在一起,这鱼能养好吗?”记者不禁发问。
“我们公司研发出的这套‘跑道’养鱼设施,实现大水体养水,小水体养鱼,‘跑道’中养的鱼虽然密度高,但由于水在循环流动,让鱼也不停地做运动,鱼的品质自然高。”星光农机的技术专家冯涛的回答打消了记者的疑虑。
“所谓‘跑道’就是鱼塘中用水泥浇筑的养殖槽,两头装有拦鱼栅,鱼儿在槽里逆着水流游动,像在‘跑步健身’。”冯涛向记者详细解释道,“跑道养鱼设施采用气提推水、配套增氧、精准投饲、粪便集排、智能物联等新技术,通过机械化养鱼和生态循环体系,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高效循环再利用,最大程度降低养鱼水体对整个水面生态环境的影响,使鱼塘自身水体高效净化,鱼的品质也得到极大提升。”
他介绍说,今年8月,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养殖户吴华东第一个租下了首批建成的11条“跑道”,养殖了16.5万尾鳜鱼苗。传统的池塘养殖,塘水质混浊,鱼死亡率高,养殖人要经常守在鱼塘边。采用“跑道”养鱼方式,他只要在早晚喂食时各来鱼塘一趟,观察一下仪器就可以了。据他估算,“跑道”里养出来的鳜鱼要比传统养殖的鳜鱼每公斤贵12元到14元,亩均收益将是传统养殖的3~4倍。
“这套设施在水产养殖领域取得了先发优势,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冯涛信心十足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