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8月30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视点 英雄背后的大爱慈母 今年规模最大主场外交四大看点 共圆发展振兴梦 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共文化服务从政府“端菜”到群众“点菜”

——改革开放40年文化体制改革综述(下篇)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田珊檑

全国4000多家博物馆免费开放,3000多家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一年高达7.3亿,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1%……这张收获于2017年的成绩单,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砖添瓦”。

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体制改革让文化产业搭上了发展的“快车”,但并不等于把文化“事业”全都变成“产业”。国家不仅加大投入,还积极转变职能,我国文化事业由“办文化”转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公共文化服务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百姓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全国已经有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所有社区都有了文化活动室。到现在,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建成。”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项兆伦在接受采访时说。

逐步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北庭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有小舞台以及多种健身设施的小广场,成为村民们的休闲娱乐场所。这里几乎每周都有演出,村民观看演出的热情高涨。

“文化中心的变化很大,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一排小平房,到现在几百平方米的楼房,从过去功能单一的文化站,到现在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多功能厅、活动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各类基础设施齐全,村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北庭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

不仅仅是北庭镇有着这样的变化,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有了质的飞跃。成绩斐然的背后,是党和政府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实现文化惠民、文化公平的不懈努力。

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就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的有关经济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我国改革开放及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8年11月,文化部出台了《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做了统筹安排。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发展公共文化的着力点——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党十八大以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初,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把标准化、均等化作为重要制度设计,确定了22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标准;2016年,颁布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首次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

此外,《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公共图书馆法等重要法律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顶层制度设计。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4497个,比2012年增加621个,增长1.4%;公共图书馆3153个,比2012年增加77个,增长2.5%;博物馆4109个,比2012年增加1040个,增长33.9%。

文化惠民助力精准扶贫

“书香浓了,腰包鼓了”。文化让贫困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增添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同时,也为老百姓打开了“致富路”。

“农闲时我和姐妹们在这里接受文化教育,举办文娱活动,以及学习各种农技、手工培训,既打发时间,又可以帮我们赚钱。”在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张楼村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里,杨喜霞和村里的三十多名妇女正在接受由县妇联组织的“巾帼脱贫行动”手工编织培训,免费学习制作香包、刺绣、凉鞋等物件,每年在家门口就能增收6000元以上。

这样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在固原已有820个,举办活动900多场次,共培训农民4.9万余人,成为村民进行思想文化、民主法治教育以及农技培训的重要场所,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阵地。

不仅仅是张楼村,这样的文化扶贫精彩故事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在海南省白沙县阜龙乡可任村,村文化室、篮球场、健身设施应有尽有,每周一的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从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科普文化知识,到实用农技培训,全方位地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增强村民脱贫的内生动力。

在河南杞县,4000余名帮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深入贫困户家中,一对一宣讲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寻找脱贫门路,通过文化扶贫,贫困户的思想上有了质的转变。

……

同时,“春雨工程”“大地情深”等志愿服务项目的持续实施,“三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使贫困地区群众文化获得感进一步提升。据悉,近几年,8万多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帮助工作,每年有数十万文化志愿者在基层开展服务。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从心”。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着力补短板、兜底线,促进了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事业的跨越发展,改变了贫困地区群众文化落后的面貌,促进贫困群众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公共文化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2018元旦、春节期间,在2018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中,中央和省一级开展了1000余项文化文艺小分队活动,文艺工作者们弘扬乌兰牧骑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精神,把优秀文化送进了千家万户。

不管是城镇居民、进城务工人员,还是贫困地区农民……当13亿多中国人都能享受文化的滋养,文化的基石才能牢固,文化的繁荣才有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真正践行。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龙山家园公益童书馆,“绘本小剧场”“亲子阅读汇”等绘本讲读活动,为社区5000多名家长和孩子提供了“家门口”的文化服务。

嘉兴市创办“文化有约”网站,创新地将互联网思维运用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截至 2017 年 12 月,推出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4000多个,近3万场次,直接受益群众超过 400 万人次。

……

这样的“家门口”文化服务不仅走进社区,还走进乡镇、走进村委会,走进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真正打通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累计入馆人次近23亿,博物馆参观总人次近30亿,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

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注重数量,也注重质量。公共文化服务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逐渐形成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超市式”供给,有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40年开拓前行,40年锐意进取。文化惠民实实在在,“文化民生”风生水起,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惠及千家万户。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