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新时代的女性如何做环保?在越来越多的国际论坛上、在形式多样的民间环保活动中、在环保人圈中,活跃着越来越多女性的身影。她们中有圈中知名度很高的“老人”,也有环保领域的新兵;她们带着新鲜的环保理念,在生活中践行,在事业中落地,在环保之路上不断探寻,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足迹。本刊从今天开始,聚焦年轻的环保女性,讲述她们的环保新理念、新主张、新故事、新行动。她们是一批环保新达人,在资源循环、垃圾减量、零浪费生活、绿色发展之路上,不断找寻和书写着自己独有的那份答卷;在一路努力和坚持中,她们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
“我们的目标是推动资源循环的效率。而目前的情况是,循环再利用这个通道中有很多断裂,渠道的不畅通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富东燕
采访张淼前,在几次垃圾分类的研讨会上听过她的发言。几次发言,涉及垃圾分类的不同方面,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当时就感慨:“这个女孩怎么什么细分领域的情况都知道呀!”
怀着好奇心,关注到R立方的微信公众号,才知道,张淼创立的R立方所要做的事,是打通不同品类垃圾的各种回收方法和渠道。“我们是一群为垃圾疯狂的小伙伴。各种废品和闲置如何回收,谁能回收,我们统统知道……”在公众号后面,张淼这样介绍着自己和团队。
“我们的目标是推动资源循环的效率。而目前的情况是,循环再利用这个通道中有很多断裂,渠道的不畅通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在一家咖啡馆里,张淼正式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做环保光有情怀是不够的,更需要专业,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好这件事。”张淼的语气,纯粹而坚定。
从“不踏实”中再出发
高考填报志愿,张淼选择的所有专业都和环境相关。“当时正因填报志愿而举棋不定,偶然看了一本书——《老海失踪》,受它影响比较大。这本书讲了一个叫老海的人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但当这个地方被曝光后,不断蜂拥而来的人们破坏了这里一种珍稀猴子的生存环境。面对人类为了私欲的种种疯狂,老海愤然弃世……”
本科毕业后,张淼继续为环境而求学,在北京大学攻读了环境工程专业。7年的专业学习,为她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在职场里经过几轮“折腾”后,张淼逐渐回到了自己的初心:选择去一家国际NGO机构,做环境调查、政策推动等相关工作。
“我在那里工作了六年,每当做的事带来政策上的改变时,觉得很有成就感。”但同时,张淼也经常感到无奈和无助,“很多时候我们推动了政策上的变化,但从中央到地方,如何执行,最后能执行成什么样,能改变什么,都是未知数。”这种不确定性,让张淼觉得很不踏实。
“有一年,我们在湖南衡阳做重金属污染的调研,之后介绍了环境律师帮助村子里的孩子做集体诉讼。由于当地工厂的违法排放,那里很多孩子都血铅超标,最终,诉讼是赢了,但十几个人的集体诉讼,只赔付了2万多元。”张淼一想起当初的结果,依然嘬着牙花说,“这事有点太扯了!”
见证了太多艰难的维权案例,看到了太多偏远地方村民的无助,张淼决定重新梳理思路,做一些更接地气的事。
寻找更接地气的切入点
资源循环和节能,是张淼一直关注的环保领域。她认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要做到既满足大家的生活需求,又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资源的循环和节能是最好的切入点。
“我决定自己来做这个事。”尽管一开始张淼还没有想清楚具体怎么做,但她清楚的是:“这就是我未来二三十年一直要从事的领域。”
2017年一整年,张淼做了几件基础工作:调研其他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具体做法;向国内相关专家请教,了解我国在这方面的进展情况;建立R立方微信公众号,向公众普及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微信号的客服,帮助大家解决垃圾回收的渠道问题,同时了解大家的回收需求……
2017年11月,经过一段时间积累,R立方的回收渠道数据库上线,陆续公布了公众最需要回收的品类,及很多面向公众的回收渠道。
“你问我哪里能回收什么东西,我都能告诉你。”那段时间,只要有机会,张淼最喜欢跟人说的是这句话。从普通的衣物、书籍,到特殊的药品、电池、电子产品,什么渠道可以回收、哪些回收渠道做得到位、哪些态度敷衍,一年的调查,让张淼心里“门儿清”。
最初,张淼的设想是做成一个全品类的回收公司,但发现这需要重资产投入。于是,张淼决定,先做一些轻投入的项目,在不断加深对行业的了解中,寻找机会。
记者注意到,R立方微信公众号内容丰富:每周一,会呈上新鲜出炉的一周环保行业新闻,几乎每次都有翔实的R快讯和独到的R点评。平均每周还会有两篇关于垃圾减量和回收的案例介绍,或者科普文章,涉及回收的方方面面。而随着在圈里知名度的提高,张淼发现了一条商业思路。
“以前,经常有个人或公司咨询垃圾回收的渠道,我们一般是把可以对接的机构电话给对方。今年,有几家大公司找到我们,想在办公室做垃圾分类,我们觉得简单地给个电话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要做的是把这项服务做成一个类似工具包的产品,其中包括针对公司详细可行的办公室垃圾分类、回收流程,员工培训方案等。”张淼表示,目前这项服务正在完善细化中,这月底就可以上市。
除了给企业提供服务,张淼也正在和一些大的机构谈调研合作,“做调研是我和团队比较擅长的,希望把这项业务做成体现我们价值的盈利点。”
资金还是最大的困难
从公司成立至今,基本运营主要靠张淼自掏腰包,以及从基金会筹来的少部分资金。
“资金还是最大的困难,如果可以尽早解决资金问题,我就可以把团队扩大一些,目前我有点分身乏术了。”张淼说。
在张淼心里,希望把公司做成一个有自我造血能力的社会企业,而不是一个公益机构。“我们要拿出经得住市场考验、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解决方案,如果只靠基金会筹款的方式来维持,很难长久。”对于这点,张淼想得很清楚。
鉴于目前整个垃圾回收行业缺乏标准,前后端断裂等问题,张淼的想法是:用五年时间,把行业的链条梳理清楚。“一些做环保的NGO,对行业了解不够,专业性有些不足。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前端的分类,但后端没有对应的回收渠道,那工作就白做。我们就是要把渠道问题解决好。”
张淼坦言,自己不是野心勃勃的企业家,没有幻想把公司做得多大,只要能扎扎实实地为行业的发展起到作用,就可以了。但张淼自打“启程”就想好了打长久战的准备,因为她深知自己选择的不是一条简单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