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4月18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时代女性 “大地妈妈” 易解放的绿色情怀 周玉梅:剪出心中最美的《红楼梦》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地妈妈” 易解放的绿色情怀

易解放一家过去的合影

易解放带领志愿者在内蒙古沙漠植树

跟随易解放来内蒙古植树的志愿者团队——新润祺团队

为了感谢易解放的贡献,库伦旗的百姓在当地为她立了一块碑,碑文是易解放夫妇写给儿子杨睿哲的,也是当地居民想要送给易解放的:您,是一棵树,无论活着,还是倒下,都是有用之材;活着,为阻挡风沙而挺立;倒下,点燃自己给他人以光明和温暖。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王永钦

和两年前相比,易解放又苍老了许多。她发给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的视频和照片都显示,这位年届七旬的老人依然在忙碌着她的播绿事业。

2015年6月19日,闻名全国的“大地妈妈”易解放领着她的绿色生命志愿者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启动“植树婚礼”,呼吁大家在内蒙古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植树,以留住美丽草原,看那令人神往的星空蓝。那是记者和易解放第一次相识。

上海老人缘何大老远来内蒙古栽树

易解放五十岁前的人生是成功美满的。大学毕业后,易解放成为一名教师,结婚生子。1987年赴日留学,经过一番打拼,1990年进入一家日本名企工作。之后,她的先生杨安泰在日本开办了诊所,儿子杨睿哲也顺利考上了日本六大名校之一的中央大学,就读于会计专业。那几年,易解放一家三口在日本过着平凡又幸福的生活。

厄运在她51岁那年悄然降临。2000年5月22日,大学三年级的杨睿哲在上学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前途光明的年轻生命就此殒逝。爱子的离世使易解放夫妇的生活也从幸福的云端跌入悲痛的深渊。

将近一年半的时间,易解放都沉浸在丧子之痛的煎熬中,直到有一天,易解放在又一遍追忆爱子时,猛然想起睿哲生前对她提到过的两个心愿。一个心愿,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专业知识,成为促进中日友好、改善中日经济交流的有用之才。另一个愿望,是在他看到电视上关于沙尘暴的报道后,提议父母退休后可以到内蒙古去种些树,治理沙尘暴。

这些愿望体现了杨睿哲对祖国的深切关怀,但都不容易实现。特别是植树的心愿,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易解放最初听到后虽然赞同,但因一时没有可行的方案而束之高阁。此时偶然回想起睿哲的遗愿,易解放突然有了动力和方向——替儿子实现遗愿,将悲痛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此悼念爱子。

易解放的提议很快得到同样悲痛的丈夫的支持。夫妻二人便辞去工作、关闭诊所,处理掉了在日本的所有财产,甚至搭上儿子的死亡赔偿金,2003年初回到祖国,义无反顾地投身公益事业。

到2017年,易解放成立的“绿色生命”公益组织已吸引国内外千名志愿者参与植树,植树总量达500万棵,2.7万亩内蒙古荒漠变为绿洲。她也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大地妈妈”。

一生积蓄不能在沙漠打了“沙漂”

回国之初,夫妻二人便着手完成爱子的第一个心愿。2003年,他们在湖南长沙以爱子的名义捐赠了“学士睿哲希望小学”,希望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睿哲小学还与日本谷户学校结成了姊妹学校。如今,象征中日友谊的樱花每年都在校园中盛放。

杨睿哲第二个心愿的实现则要漫长、艰难得多。

2003年3月31日,易解放发起的“绿色生命”公益组织正式成立。第二天,易解放就飞到内蒙古开始实地考察,接着又开始联系当地政府、招募志愿者——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植树造林工程在她的手中一点一点拉开了大幕。

易解放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第一次踏上沙漠时的感受。2003年4月,易解放第一次来到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塔敏查干沙漠,这个生长于大城市的女人被眼前沙地的浩瀚和荒芜深深地震撼了。塔敏查干沙漠位于京津地区沙尘暴主要源头的荒漠带上,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塔敏查干”在蒙语里有“魔鬼”和“地狱”之意。无垠的光秃秃的沙丘上,找不到一丝生命的痕迹。

“虽然上山下乡的时候我也去过农村,但农村的落后荒芜或环境恶劣都不能和内蒙古沙漠相比。来到内蒙古,满眼能望见的都是无边无际的沙丘,杳无人迹,连鸟叫声都听不到。我心想,天啊,这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面对这望不到头的荒芜之漠,易解放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她不禁开始畏缩。自己来内蒙古植树,种在哪?怎么种?能活吗?她开始感到恐惧:自己变卖所有家产凑出来的资金会不会全被白白扔进沙漠中“打了沙漂”、得不到一丁点儿回音?

就在易解放胆怯、犹豫之时,儿子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了眼前。“我既然答应你要做这件事,我就一定要干出点样来;既然已经走出了这一步,就不能打退堂鼓,也不能让资金‘打沙漂’,我一定要把它做好。”就这样,易解放决定豁出去赌一把。

2004年,易解放与库伦旗政府签订了援建一万亩生态林的协议,计划用十年时间,在一万亩沙地上种植110万棵树。植树资金由“绿色生命”组织提供,当地政府协同管理树木成长,种下的树20年内不准砍伐;20年之后,所有树木无偿捐赠给当地农牧民。

没有任何园林种植经验、更没有防沙抗风经验的易解放只能求助于当地政府和林业技术人员。塔敏查干沙漠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环境艰险恶劣,树苗极难成活,要实现易解放的植树造林计划谈何容易。

四月里风沙正劲,她天天在沙漠里待着,请来当地林业专家,终于找到树苗存活的办法。

每一批树苗种下后,她就像照顾孩子一样。“孩子生前没有照顾好他,照顾小树就像照顾自己的宝宝。”易解放将每棵小树都视作自己的孩子。

说来也奇怪,易解放每次植树时都会巧遇当地下雨或下雪,这对树苗的生长极为有利。15年来,这样的好运气不断伴随着易解放,一块基地、两块基地、三块基地……易解放的心愿似乎得到了某种回应,在雨水和雪水的滋润下,85%的小树苗都在沙漠严酷的环境中存活了下来,茁壮成长,创造了当地的生态奇迹。

2017年,是易解放植树造林工程的第15个年头。这一年里,“绿色生命”组织了50个志愿者团队共计2000人参加了沙漠植树活动,在磴口、多伦两大基地共植树128万棵。

谈起这些年的植树成果,易解放最感激的还是来自世界各地、不辞辛劳、不求回报的志愿者。“绿色生命”没有固定的人员组成,也没有严密的人员管理。但每次活动,只要易解放一号召,就会有大批志愿者纷至沓来。这些志愿者来自中国内地、台湾、香港以及日本、美国等各地。所花费用从几千到上万元不等。但所有的志愿者都自愿出钱出力,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报销路费的要求。

让失独父母们找到人生的出口

“绿色生命”的志愿者中有一群特殊的人——像易解放一样的失独父母。他们看到易解放的故事,纷纷慕名前来。在内蒙古大荒漠上一相聚,这些承受着相似伤痛的父母们便抱头痛哭。

为了帮助大家缓解悲痛,易解放带着他们种树,向他们诉说自己植树造林的心路历程。“我会把小树苗当做儿子,叫着儿子的名字,对它说你要乖乖地、好好地长大;等到小树长高了,我会觉得孩子在那里成长了,那是他的生命在延续。”

许多失独者学着易解放,以植树寄托哀思。易解放还让他们把对孩子的思念写成留言放在心愿瓶里,埋在库伦旗的纪念碑下,准备十年后再来,看看这里的树苗生长得如何,看看自己的心境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现在,年届七旬的易解放每年仍有大半年的时间待在内蒙古沙漠里,和青年志愿者一起植树,剩下的时间则奔波在全国各地做演讲和报告。易解放想用自己的充实生活和精神面貌,身体力行地告诉那些迷失了生活方向的失独父母:即使失去了孩子,还是应该健康、快乐、充实地活下去。“没有人希望永远沉浸在痛苦里,我希望能以自己的经历帮他们找到人生的出口,带着他们一起振作起来、重拾生活的动力。”

谈到“绿色生命”未来的计划,易解放说,2018年首要任务是完成向社会公众承诺过的三万亩植树计划。至于更远的未来,易解放希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加入植树造林工程,将“绿色生命”的旗帜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为了感谢易解放的贡献,库伦旗的百姓在当地为她立了一块碑,碑文是易解放夫妇写给儿子杨睿哲的,也是当地居民想要送给易解放的:您,是一棵树,无论活着,还是倒下,都是有用之材;活着,为阻挡风沙而挺立;倒下,点燃自己给他人以光明和温暖。

“等我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很自豪。儿子,你在天上也会为妈妈感到欣慰吧?”易解放说。

发稿前,易解放告诉记者,今年她植树造林的主战场仍然是内蒙古,除了在通辽市库伦旗、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完成一万亩的既定任务外,还将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再植树一万亩。她说:“好多人说我年纪这么大了,但看起来依然激情四射。其实我也有很累的时候,但看到这么多志愿者跟着我干,我不敢累,我一定要给他们信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