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月13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农村周刊 治理 上榜文明村,靠的是村民聚力 美丽乡村建设,应让村民“说说话” 冒雪推选“领头雁” “政府出钱帮我修了水冲式厕所” 双姓同祠,诠释乡村“和”文化 村务“微”公开村情及时知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姓同祠,诠释乡村“和”文化

□ 刘灿姣

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禾亭镇琵琶岗村,有一座古祠堂,与其他祠堂不同的是,这座祠堂供奉着萧、刘两姓先祖的牌位,成为罕见的文化奇观。这一奇观是如何出现的?对乡村建设有何作用?近日,笔者和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部分学生在该村进行了调研。

琵琶岗村始建于明末清初,曾是湖南永州通往广州古盐道上的重要村落,富贾云集。目前,该村完整地保存有200多栋清式古建筑。全村251户,其中萧姓人口占八成,刘姓人口占二成。

琵琶岗古祠堂依地势而建。进入祠堂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上悬挂的“异源同流”牌匾。祠堂中厅供奉着萧、刘两姓先祖牌位。每年正月初二和清明节,村民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祭奠刘、萧两姓家族的开基始祖。平时如果遇到婚丧之事,村民也会在祠堂中聚餐、表演祁戏。

“双姓同祠”现象在全国来说都是一种文化奇观。经历多年的岁月冲刷,琵琶岗村的刘姓和萧姓的宗族体系早已没有了共同财产,但是仍然保持了“双姓同祠”的统一性,据调查,其原因就在于大家都承认拥有共同的祖先,并且两个共同祖先以儒家信念“义”结在一起,延续至今。

我们考察认为,“双姓同祠”的潜在功能在于巩固村落中松散的个体和不同族群,在历史上不仅仅是一种力量的凝结,也是内部整合各种关系的“天平”。“双姓同祠”将两个不同的姓氏宗族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化解矛盾,维护了村子的和谐局面。

在萧刘二氏公祠内还一座“水月镜花”古戏台。戏台建于明末清初时期,如今,是本村以及附近地区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

村民对祁戏很痴迷,村里一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听到锣鼓响,全身都发痒”。该村还有自己的祁戏班,据村中老人回忆,“计划经济时期,制作一件精良的戏服花费不菲,村民们便从县祁剧团‘收购’旧衣服,以全村每人出一只鸡和两头猪的价格,换回一批绣工考究的戏服,并一直使用到现在”。目前,戏班人数约20人,免费为当地村民演戏。

戏楼与宗祠共同构成了萧氏和刘氏共同的仪式空间、娱乐空间及日常生活空间。定期在祠堂举办祭祖仪式,关乎着整个家族情感的维系。戏楼成为融洽家族、和谐邻里的重要平台。在平时,宗祠也为族人提供日常聊天的休憩之所。

据记载,500多年前,刘氏祖仕高公迁居琵琶岗村,在琵琶岗仕高公与一位萧姓族人结拜兄弟后建村。刘、萧两姓家族共建了一座大公厅,中厅正中悬挂“异源同流”的裱金大匾。琵琶岗村刘、萧两姓异姓联宗的历史由此开始。

我们翻阅了刘、萧两姓的宗谱。通过对比发现,两家宗谱都强调人伦孝悌、明礼知礼,倡导“和气聚一团,家道必昌盛”。

我们考察认为,不论是“睦族邻”“和乡党”“隆师友”的家规族训,还是“异姓同源”“以和为贵”的村落价值观,均是对琵琶岗村关于乡村“和文化”的一种诠释与践行,是乡土社会“小家”生活的重要信条。时至今日,这份来自祖祖辈辈言传身教的村落“和气”、乡里“义气”,已经转化成为琵琶岗村人的乡土情感、文化自豪感,内化成为村落自治中旺盛不竭的生命力。传承这种打破血缘边界的“和文化”,团结乡村社会力量的“义文化”,在今天乡村治理中仍有现实意义。

(作者为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