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8年1月13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讨论拟提请十九届二中全会审议的文件 十位女性荣膺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超七成上海女性工作中未受到不公平对待 广西钦州妇联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鼓与呼 “我骄傲,我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者”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1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连通“港珠澳”的巾帼建设者——

“我骄傲,我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者”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林志文

□ 陈梦莹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2017年12月31日晚全线亮灯,以璀璨的新面貌迎接新年的到来。

创造了多项建设纪录的港珠澳大桥,凝聚了千千万万建设者的心血,其中包括女性建设者,她们参与了管理、技术支持以及工程施工等工作。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近日来到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中铁山桥集团中山基地(现中铁南方工程装备有限公司)采访,并走近几位女性建设者,看看她们日常的工作,听听她们参与这座伟大工程建设的心路历程。

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

“中铁山桥集团有着123年的历史,拥有中国第一批造桥产业工人,建造了国内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桥梁。”中铁南方工程装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李华生向记者介绍了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2012年3月,中铁山桥中标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桥梁工程最大标段CB01合同段,钢结构总重约18万吨。为此,中铁山桥投入最优秀的人才、最先进的设备、最精良的工艺技术,建成了山桥产业园和为港珠澳大桥量身打造的钢箱梁总拼装基地——中山基地,在位于山海关的公司本部完成板单元制造,在南方公司进行钢箱梁总拼工作,确保将港珠澳大桥打造成为世界精品工程。

据介绍,从2012年7月18日板单元在山桥本部开工投产和2012年12月28日钢箱梁总拼装在中山基地开工投产以来,完成港珠澳大桥小节段拼装779个、大节段72个,圆满完成了港珠澳大桥的生产拼装任务。

“通过港珠澳大桥这个项目,中国的造桥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李华生告诉记者,“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兢兢业业的工作,包括女性员工。”据了解,在南方公司工地,参与建设的工人高峰期达到约2000人,非高峰期也有数百人,其中女性员工大约两百人,从事质检、安全监督、天车、涂装、喷漆、电焊等岗位和工种。

我骄傲,我是港珠澳大桥建设者

记者采访了几位不同岗位的普通女性建设者——档案管理员张鹏鹏、负责安全监察的王艳娇、负责质量检查的高级工程师李金华等。

采访中,三人向记者展示了一枚珍藏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纪念章,这是她们来到广东参与大桥建设后得到的珍贵礼物。这样的纪念章,每位建设者都有一枚。李金华告诉记者:“我把纪念章珍藏起来了。有时候会拿出来看一下,舍不得戴,感觉很光荣。”

张鹏鹏是比较早来到工地的女员工之一。她的爱人2012年就从总公司来到南方公司的工地,一年后她也过来了。她向记者描述了早期来到南方公司的艰苦情况:“厂房是在一个没有开发的岛上,当时上岛的便桥还没修,我们每天要坐船才能上岛,路也没修好,到处都很泥泞。岛上经常停水停电,那段日子最艰苦……”张鹏鹏的工作主要是整理各种资料和档案。她带记者参观了档案管理室,一排排的文件柜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档案,分门别类,井井有条。她告诉记者,港珠澳大桥对各项工作的要求都非常高,所存档案是她参与过的工程中最多、要求最严格的。

年龄较大些、被众人称为“王姐”的王艳娇2014年来到南方公司,在安全监察部工作。记者跟随她到生产现场走了一趟,她的工作主要是检查工人的操作记录,跟工人及跟施工队沟通,排查各种生产隐患,确保安全生产。“我从事这个工作20多年了,感觉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工作更严谨、更辛苦,质量要求更高。我们的压力挺大,这么重要的工程都怕干不好,但是我们必须得顶住压力往前冲。”

负责质量检查的高级工程师李金华,有着多年的从业经验,参与过多项重大的建桥工程,包括香港昂船洲大桥,美国韦拉扎诺大桥、阿拉斯加铁路桥等,2014年,她也紧跟丈夫的脚步来到南方公司。她告诉记者,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有着非常严格的质检标准,所有用料从原材料到成品都一路追踪管理;生产环节有严格的工艺规程、现场控制、检验标准;大多数工种都需要工人持证上岗。“工作非常辛苦。比如像钢箱梁基本上是封闭的,人要进到里面一道道焊接去检查,夏天有时温度高达几十度,汗水湿透了工作服,来不及去换衣服又继续,有时人都中暑了。”

采访当天,另一位女工程师苏艳慧因为孩子生病住院,到采访快结束时才匆匆赶回来。她告诉记者,因为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她在南方成了家,生了孩子,正在办理积分入户手续,以后就把家安在广东了。

提起最艰难的事,大家都认为,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容易克服,但最难过的是由于要赶工期,有几年过年回不了老家。“看着家乡的亲人朋友在朋友圈晒好吃好玩的,那一刻身在南方的工地,身处这个孤岛,真的感觉很孤独。”

但是,眼看着大桥一天天建成,她们都感到无比的自豪,特别是每当看到电视上有关港珠澳大桥的报道,就会非常激动。“与有荣焉。我参与了这项伟大工程的建设。”讲到这里,几个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那枚“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徽章,在摄像机镜头前闪光。

记者手记

去年年底有一段关于一位参与建设港珠澳大桥的中年女焊工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女焊工是打工时跟丈夫学习的焊接技术,最后技术完美地超越了她的丈夫。通过视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背后的普通建设者的贡献。

记者多方联系这位女焊工希望采访,经过港珠澳大桥管理方费心寻找,才了解到该女工已经结束其工段的工作返回老家,而拍摄视频的作者也已经退休。后来,在大桥管理方及珠海市妇联的帮助下,我们来到远离城市、地处孤岛的中铁山桥集团中山基地采访,接触到另外一些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女性,不禁深深为她们的工作所打动。她们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也不是多么厉害的能工巧匠,她们是质检工程师、是安全监督员、是天车驾驶员,是普普通通的建设者。但是,正如一项伟大的工程是由许许多多部件组成一样,一项艰巨的工作,也是由无数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普通建设者合力完成的。无论是视频中的女焊工,还是记者采访中接触的人,都是普通岗位上的普通建设者,是他们,坚守每个岗位,做好每个环节,合力建设起一项伟大的工程,无愧“港珠澳大桥建设者”的称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