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生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中华民族重家教、守家训、振家风的优良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传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是中华民族一个独特的精神标识。翻开《家训·家规·家事》一书,首先看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作为此书的开篇,“讲话”让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总书记那浓浓的家国情怀。“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三个注重”是总书记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国家治理的高度而作出的规律性阐述,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践遵循和理论指导。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记载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其中,既有朱子家训里一粥一饭的朴素亲和,也有朱自清笔下父亲背影里的脉脉含情,还有岳母刺字中彰显的家国大义……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得家、国的内涵也在传承中不断得以丰富。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多年以来,省妇联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钩沉和搜寻群众中发生的家教家风故事,并把它们汇编成书。他们无疑是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书中涉及的家庭,来自不同行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其中,有书写高原爱情传奇的张西亭一家,有在艰难竭蹶中始终不离不弃的吴锦娟一家,有面对困难坚韧顽强愈挫愈勇的张桂兰一家,有心存善良大爱无疆的肖玉平一家,等等。他们的故事平凡而感人,他们的事迹微小却温暖,他们是和谐大家庭中最具活力的文明细胞,他们是让人不能不油然而生敬意的兄弟姐妹。这些美好家庭的故事平凡而感人,闪耀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风尚。
读着他们的故事,体味他们的情感,我的思绪不由得被拉回到几十年前。那时候,家中最大的规矩就体现在饭桌上,长辈不落座,我们是不能坐的,长辈不举筷,我们是不能先动筷子的。这一切,都被视作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遵守这不成文的规矩,自觉自愿地去做自己应该做也能够做的事情。家人之间相亲相爱,邻里之间相互帮扶,和谐友善、其情殷殷、其乐融融。诸如此类的事,说来很小却蕴含着大道理。尽管当时不大理解,但一路走来,这些习惯却自然而然地融汇于心,以至受益终生。这样一想,就越发觉得眼前这本书的有益和可贵。
家是国之根本,治家方能治国。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只有每个家庭都释放出清雅和睦的正能量,整个社会才会充满爱与美,才能和谐稳定发展。树立好家规,传播好家训,传承好家风,是我们每一个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我们要从书中那些朴实无华的事迹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让榜样的光芒,照亮我们追随美丽的行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时期,深化家庭文明创建,既是我们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共享美好生活的落脚点。我相信,家庭文明创建活动的持续开展,必将使我们不断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创造出民富国强的美好生活,用千千万万个家庭幸福梦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