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玉胜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给警方写信,请求警察叔叔将妈妈带走给其“上教育课”的事情引发关注。孩子在信中称妈妈无视“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经常对他施以暴力。民警对母子二人予以劝导,孩子的妈妈表示以后会尽量克制,不再使用暴力教育孩子。(12月17日《燕赵晚报》)
“打是亲骂是爱”曾是许多家庭的家教常态,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众多孩子对此等暴力教育表现出无奈或无助。邯郸市这名五年级学生选择以报警方式维权,彰显出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不失为聪明之举,也给家长们上了生动一课。
以打骂方式教育孩子之所以被称为司空见惯的“中国式教育”,是因为两个糊涂观念在部分父母头脑中根深蒂固:一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以为只有皮肉之苦才能让孩子存敬畏、长记性、不再重犯;二是没时间、无耐心。面对有过错的孩子,许多家长并非不懂得“循循善诱”的道理,但出于生活与工作的压力,有的父母忙于事业上的拼搏,很少有这种摆事实、讲道理的时间与耐心;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年龄小、不懂事,给他们讲道理纯属瞎耽误工夫,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明白大人的一番好意。
这其实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首先,无论怎样小的孩子,都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而是地位平等的社会一员,他们同样具有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尊严,随意打骂孩子当属违法之举,遭家暴报警是孩子依法维权的正当行为。其次,循循善诱并非是“对牛弹琴”的多此一举,而是事半功倍的最优选择。摆事实、讲道理看似费了口舌,但带给孩子的教益却不容忽视。这种建立在平等对话基础上的家庭教育,极易让孩子诚心接纳,打骂反倒会刺激孩子的逆反心理。
人们为“孩子遭家暴报警”的行为点赞,当源于对孩子明理与明智的行为认可。透过孩子稚嫩的一言一行,不能不佩服孩子的聪明可爱:从“我知道打是爱”“幸福的小家庭”等表述中,人们可以感知孩子对“爱”的认可;将妈妈带走给其“上教育课”,更不露丝毫以暴制暴的暴力痕迹;而孩子将妈妈的施暴行为上升到有悖“和谐、平等、诚信、友善”理念的认知高度,更彰显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可或缺和深入人心,实乃可喜可贺。相较于那些动辄打骂孩子的“狼妈狼爸”,其不懂法和不理性,着实令人汗颜。
鉴于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潜移默化效应,其根本秘诀当在家长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尽量克制”并不足以展现当事妈妈的悔过诚意,务必践行“不再使用暴力教育”的庄重承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过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