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村村干部“娘子军”,前排左二为村支部书记刘桂花,后排左二为村主任陈腊娟。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史玉根
□ 余辉 阳幸 文/图
一个行政村,6名女村干部,村总支书记和村主任均为女性,村委会成员也是清一色的女同胞,而且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这支年轻的村干“娘子军”,是湖南省新化县孟公镇石龙村村民在今年上半年选举产生的。
许多地方的村组织都是男人唱主角,石龙村村民为何选女性做当家人?新村干们的治村能力如何?近日,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走进石龙村一探究竟。
男人没干好,就选女人干
出新化县城,驱车40多分钟就到了孟公镇。这里位于雪峰山下、资水河畔,大半是平原小半是丘陵。此时,中季稻早已收割完毕,农田里留下一兜兜稻茬和一把把稻草,在秋日的阳光下呈现出一片金黄。
孟公镇石龙村是去年9月由原石龙村、太平村、新岩村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800多户、3100余人口。今年4月,该村举行了村总支委员会选举,最终产生了两名女性委员和3名男性委员,原石龙村村主任刘桂花被推选为石龙村党总支书记。
这样的性别结构并无异常,但随后举行的村委会选举让一些人大跌眼镜。
贴在石龙村办公室墙上的一张大红纸,记录了7名村委候选人的部分得票数。两名村主任候选人中,陈腊娟的得票数遥遥领先,5名委员候选人中,得票数较多的前4位依次为廖晓凤、伍秋华、陈谢辉和陈益枝。“选举的最终结果大致如此。”石龙村党总支书记刘桂花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陈腊娟当选为村主任,廖晓凤、伍秋华、陈谢辉和陈益枝当选为委员,她们都是女性,仅有的两名男性候选人都落选了,虽然他们都当过村干部。
“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刘桂花对记者说,候选人也是村民通过海选确定的,虽然男性候选人偏少,但上级组织也不能过多干预,本以为在正式选举中至少有一名男性当选,但事与愿违。
为何出现如此结果?记者采访了部分村民。
“女的做事更踏实更负责。”今年72岁的村民曾东才告诉记者,以前老村的村干部班子都是男性占大多数,并没有把村子搞好,有的男性村干部的表现让村民感到失望,所以,这次村委会选举,大多数村民把票投给了女性候选人。
也有村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让她们搞一届试一试,如果搞得好就让她们继续搞。”村民陈善新说。
她们都非等闲之辈
在石龙村,记者见到了6位新当选的女村干部和村委会聘任的扶贫专干陈珊。后者也是一名女性。
这支“娘子军”成员最大的今年52岁,最小的才28岁,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有的做过多年村干部,有的是“新媳妇上轿——头一回”,但不管资历如何,她们都非等闲之辈。
“主要是村民和党员们信任我。”身材瘦小的刘桂花,言语谈举止显得十分稳重和低调。
刘桂花今年36岁,三村合并之前,她在老石龙村已连任两届村主任,有着良好口碑。她还和丈夫承包了一口山塘养鱼,种植了10多亩水稻。去年由新化县妇联推荐,她曾到北京农家女学校接受创业实用技能培训,既有农村工作经验,又有致富能力。
与刘桂花不一样,新当选的石龙村村主任陈腊娟从未当过村干部。她高中毕业后到东莞打工,后来和丈夫在当地办了一家针织加工厂,管理20多名员工。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夫妻俩关闭了针织厂,双双返乡创业。陈腊娟在家一边料理家务,一边加工、销售本地的稻花鱼,带动了部分村民增收。
“这次我竞选村干部,主要是想走出家门,为村民多干些事。我老公也鼓励我干。”性格直率的陈腊娟坦言,她丈夫当过村干部,愿意做她的坚强后盾。“我自己也有信心当好这个‘村官’。”
石龙村村委会4名委员也是新老组合。
今年52岁的廖晓凤,笑起来一脸亲和,像一位邻家大妈。这位资深村干既是村委委员也是村总支委员,当过10年计生专干和妇代会主任,家里还种了6亩莲藕,养了上千只家禽,实现了勤劳致富。“虽然工作辛苦,补贴也很低,但为村民服务,能得到大家的尊重,也有不少乐趣。”廖晓凤说。
伍秋华是石龙村村委会里最年轻的委员,今年28岁,负责村里的计生工作。她高中毕业后就在家乡创业,做过服装生意,3年前被选为原石龙村妇代会主任,成为当地最年轻的村干部。她说话语速较快,透出一股麻利劲儿。记者问她,她的丈夫是否支持她当村干部,她半开玩笑地回答:“那当然,有句名言不是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在付出,同样,每个成功的女人背后也都有一个男人在支持嘛。”
还有两位村委委员,和陈腊娟一样,也是第一次担任村干部。今年40岁的陈谢辉曾在大酒店做过管理人员,在工厂做过文秘,还在培训学校接受过电脑技能培训,文档处理能力和文字功夫都不错。近几年,她丈夫任村文书,经常把起草文稿、整理会议记录等事务交给她来做。陈谢辉轻车熟路,十分顺手。这次选举,许多村民索性把票投给了这位“代理文书”,而那个担任过村文书的候选人却落选了。
今年41岁的陈益枝是村卫生专干,初中毕业后在外乡打过几年工,返乡后一直在家搞种养。虽然没有当过村干部,但她是个敢说敢干、有正义感的“女汉子”,在村民当中有很好的口碑。
女人能当家,也能治村
记者到石龙村采访时,村干“娘子军”上任四五个月了,她们的“三把火”已经烧过了。
在石龙村新岩片,一条3米多宽的小河,与一片民居院落擦肩而过。此时正值旱季,浅浅的河水畅通无阻。刘桂花告诉记者,以前,这条河道年久失修,泥石淤塞,每到雨季就水满为患,导致附近村民家被淹。“新石龙村村委会成立后的第四天,我们就叫来挖机,对这条水沟进行了清理疏浚。今年6月下旬发大水,许多地方被淹,这里安然无恙。”
记者在村里采访时,陈腊娟的丈夫一直开着他家的小车跟着我们,装在车上的一台扬声器,不停地播放着村里新近制订的环境卫生公约。
“现在有了制度,加上检查督促,村里的卫生环境比以前好多了。”陈腊娟说,过去,几个老村垃圾成堆,一到热天就臭气熏天。新村委班子成立后,决定改变这一状况。刘桂花、陈腊娟、陈谢辉等几位女村干部,先把自己的丈夫动员了起来,让他们开着自家的卡车,在村里清理、收集垃圾。突击了一段时间后,村里的垃圾被清理一空,村民乱扔垃圾的现象也得到了治理。
新班子上任后烧得最大的“一把火”是清理低保户。石龙村原来3个老村共有125人吃低保,经过资格评定,发现有44人不符合低保户标准,必须清出。名单公布后,刘桂花和陈腊娟的电话被打爆,一些被清退的低保户吵闹不休。村干“娘子军”上门入户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就在这时,村里一个年轻人主动提出,要求取消其父母的贫困户资格,并保证尽自己的赡养责任。得知这一消息,刘桂花和陈腊娟马上叫来锣鼓队,敲锣打鼓把一面锦旗送到这户人家,同时号召大家向这名“有志青年”学习。“这件事之后,那些吵着要吃低保的人再也不吭声了。”刘桂花说。
金秋时节,石龙村农户种植的中季稻已颗粒归仓,唯有刘桂花家的几亩稻田里还摇曳着金灿灿的稻穗,水里隐约可见小鱼在游动。
“这是再生稻,田里还养了稻花鱼。”刘桂花告诉记者,再生稻只需种一茬就可收获两回,省工省力,可以多产粮食,还可以多养一批稻花鱼。“现在农民大多只种一季稻,农田闲置很长时间,实在是浪费资源。今年我试种了5亩再生稻,等成功了,就再向全村推广。”
刘桂花介绍说,稻田鱼养殖是当地的传统产业,“今年我们村发展了100多亩稻田鱼,我们还要完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田埂还要硬化,河道、水渠还要疏浚,这些不搞好,村民们就不敢养鱼,因为一涨水,田里的鱼就会跑掉。”
刘桂花告诉记者,村支“两委”为石龙村的未来发展写下了10多项目标,包括“自来水进村入户、修建高标准农田水渠、成立稻田养鱼合作社、建立水果蔬菜种植采摘基地、开发村里的大溶洞”等等。
“我们不能让那些信任我们的村民失望,我们要让大家相信,女人可以当好家庭主妇,也可以做好村里的当家人。”刘桂花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