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11月11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综合新闻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绣出一片锦绣天地 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妇女理论研究创新发展 食品安全 从战略高度满足人民群众舌尖上的需求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2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绣出一片锦绣天地

贵州省黔东南州探索“协会+企业+基地+绣娘”运作模式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周玉林

“我一天能做一个苗帕,一个就能卖一百多元,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做苗帕维持。”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68岁的廖布久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而家住凯里市季刀苗寨的黄西九生平拥有的第一个存折,是她用两个月绣工所得的4800元,“比我在家养鸡养猪挣得多多了,还不耽误做农活”。

“在长滩村和季刀苗寨,很多妇女都靠手工刺绣摆脱贫困,这样的村寨遍布黔东南州16个县市。”黔东南州妇联主席陈晓琼告诉记者,我们少数民族妇女几乎人人都会刺绣,但很少有人拿出去卖钱,改变得益于2013年贵州省实施的“锦绣计划”,它让广大农村贫困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用她们灵巧的双手脱贫致富。

创项目,助贫困妇女家门口就业

“我7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如今精通平绣、邹绣、堆绣、锁边秀等苗绣技法。”黄西九对自己的手艺很自信,她两次在黔东南州的“百佳绣娘”比赛中摘得桂冠。

黄西九说,她最感谢的人是陈琴。

陈琴,季刀苗寨的媳妇,卫校毕业的她曾在村子里担任乡村医生。

2015年,陈琴看到村寨中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贫苦,意识到苗寨妇女自身的发展难题,便联系了寨子里的姑娘一同成立了一家小微企业,收集村寨里的手工银饰、绣片通过网络售卖,帮助村寨妇女用刺绣为家庭创收。

由于没有好的产品想法和专业的经营指导,苗绣的销售不尽如人意。当“指尖上的幸福”项目落地季刀苗寨后,陈琴毫不犹豫地申请成为项目联络人,在项目初期,她挨家挨户去劝说妇女们加入培训。

“项目不仅帮助了我们少数民族女性增加收入、改善生计,还让我们的古老技艺不再失传。”如今,季刀苗寨已经有40多名绣娘,她们的绣品不但走出了苗寨,还接下一些高端订单。

以前,季刀苗寨的男人几乎不做家务活,自从刺绣可以挣钱了,男人们开始主动承担家务和照顾孩子了。

陈琴还号召绣娘们从每100元的收入里,拿出3元作为种子基金,鼓励支持更多的苗寨妇女创业。“未来,我们苗寨的姐妹可以利用经营与创业真正摆脱贫困。”

而季刀苗寨,只是黔东南州实施“锦绣计划”的一个缩影。

建平台,为企业谋长远发展

2015年前,在季刀苗寨,像黄西九一样具有高超技艺的绣娘并不多,很多手艺都已经失传,妇女们也从没想过苗绣还能挣钱。

“因为传统手工艺离现代生活太远,还有工业化机绣的冲击。”黔东南州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会长、贵州晟世锦绣民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余英对记者说。

“我们把贵州少数民族的刺绣打散,重新形成立体绣,和机绣截然不同;我们把更多的手工类型放在一起,比如银饰和刺绣放在一起;我们用江浙地区的丝绸做蜡染,就为了做成的丝巾更受欢迎……”通过多年努力,余英终于将民族手工艺转化为现代产品。

在黔东南,“苗人匠心”“九黎苗妹”“阿科里”“欧东花民族服饰”等一家家刺绣企业,都在为古老的民族技艺焕发出生机而不懈努力,并都有了各自的拳头产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黔东南州妇联的帮助。

“帮助龙头企业打造精品,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建立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帮助了企业就是帮助无数绣娘,企业发展了绣娘们就有工作、就有收入。”陈晓琼告诉记者,这是实施“锦绣计划”的首要任务,四年来,我们帮助苗妹银饰公司以“九黎部落”、晟世锦绣公司以“村寨故事”为品牌,通过实体店+电子商务的方式,专注于民族手工产品的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规模拓展;帮助太阳鼓公司与“爱马仕”、“黔宝金店”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合作开发新产品……

建协会,让全州绣娘抱团发展

巴拉河畔的长滩村,风雨长廊里,绣娘们晒着太阳、绣着花,说说笑笑,惬意又美好。

“河边苗的妇女都会绣花,专心刺绣的一个月能挣四千多元,一边做农活一边刺绣也有七八百元的收入,而且孩子老人都照顾了。”村妇联主席熊燕告诉记者。

2016年,长滩村成立了锦绣女刺绣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公司+农村电商平台”的模式,成功带动79名贫困绣娘就业,人均年增收入3500元以上。

余英的公司采取的是订单制,全州有30多个村寨,3000多绣娘为公司提供产品。“绣娘们少的一个月挣几百块,最多的可以达到5000多元,平均收入大概2000元。如果是种地,可挣不了这么多。关键是,她们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里或刺绣基地工作,就完全可以满足家用,还可以照顾孩子。”

“2013年,我们就成立了妇女民族手工产业协会和妇女创业就业发展指导服务中心,是全省第一个。”陈晓琼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积极探索实施了“‘协会+公司+基地+绣娘’、‘产、学、研、加、销’一体化”“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模式,搭建了集“交流、培训、展示、交易、服务”于一体的发展平台。如今的黔东南,已是“人人会手工,家家有绣娘,村村有作坊,县县有协会,处处有产业”。

“创建了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示范区5个、手工创意设计示范基地8个,固定资产500万以上的龙头企业10家、50万以上的中小企业150余家、手工产业特色村寨74个,绣娘及手工产业经纪人10万余人,带动就业近10万人,年产值5亿余元,实现了妇女就近就地居家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老人等社会问题。”陈晓琼的话语中透着无比自豪。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