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舟子
据报道,今年刚刚37岁的新西兰工党领袖杰辛达·阿德恩当选为新西兰总理,成为新西兰史上第三位女总理,也是新西兰自1856年以来最年轻的总理……
人逢新闻报道多,最近,杰辛达刷屏了,诸多短平快的时政报道之外,我还看到了如下比较生活化的内容:杰辛达是家里的老二,她非但不是乖乖女,还从小就不是个省油的灯。自打上小学起,杰辛达就表现出种种的“与众不同”:恶作剧、打群架、带头反对老师……按她父母的话说,杰辛达就是个留着长发的“假小子”。到了中学,杰辛达又迷上了摇滚乐,后来还学会了打碟……每天放了学就是泡夜店、开“趴体”,妥妥的问题少女。后来,杰辛达考上怀卡托大学,学习政治和公共关系。在大学校园里,她稍微收敛了一些,但依然是我行我素,叛逆到底。她参加了校园维权社团,还是个小头目,经常带着学弟学妹,到校长办公室抗议“女生必须穿裤子”等校规。据说校领导看见她,都是躲着走的……看到这里,我不由地想:亏得她的父母、还有老师没有对她进行矫正教育,任由她成为一个留着长发的“假小子”,不然,一位未来的年轻女总理可能就错失了!
留着长发的“假小子”是个什么意思?大意应是:除了生理性别之外,他们对于她身为女孩的教养与男孩没有什么区别。任由她循着天性去发展,即使她有点“问题”。那些“问题”,具体分析来看,有的确实是问题,有的则是孩子在成长中有可能出现的阶段性状况,有的则是有个性和勇于表达。她的父母没有因为她是一个女孩而说这样的话:看看你,这样子哪像是个女孩,女孩应该如何如何……
至于某些人嘴里、眼里、心里的“女性应该如何如何”,其细节有异,大体上一般则是:男女大不同,女子就应该循规蹈矩,“笑不露齿”,安分守己,遵守传统的性别定式和分工,不可逾越雷池一步……即使自己不开心、不舒服,也要努力作出让他人满意、舒适、顺眼的样子。相对于此,社会对于男性往往也有着另一种固定要求模式,比如要有才尤其是要有财,要有责任心有担当……古老的男才女貌模式在现代更多地演化为男财女貌,所谓“你负责貌美如花,我负责赚钱养家”。而有的家长和学校的教育也因循了这样的过去时路径,“涛声依旧”。殊不知,世易时移,物是人非,时代和社会都发生了变化,过去时已经不再能回应今天的问题和难题,也不再能跟上今天的节奏和形势。
如果是一个性格如杰辛达的女孩,区隔的要求会对她形成一个威压,而且还会葬送她成为未来总理的可能。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按照传统观念看来属于“小子”的行为,杰辛达们很可能就丧失了自少小时自我摔打历练成为未来高端从政者的磨砺锻炼机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现代社会需要创新与向前一步,做一个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地听从者与“乖乖女”,别说是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机会冲上云霄,即使有机会,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再说,她无需担当的前提就是他必须担当,可她与他本来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法定责任与义务,别说她不可能靠他,即使能靠,对她和他也是一种不公平:都是同样的人,为何她要依附他,而他要独具担当?而她本来可以学习学会担当,因为教育的本义与功能就是把人培养成为有能力对自己和社会负责、有担当的人。如此男女区隔恰是背离了教育的本义。“有教无类”也适用于此。
现代社会,有什么人格品质是需要男女有别来教育培养的吗?依我之见,正向、积极、美好的品质应该是人人都应当具备,应当从小养成的,难说有什么性别特色。可令人费解的是,还有人作茧自缚于传统的性别角色,热衷于男女“授受不亲”的隔绝定位,一方面给女性设置了难以向外、向更广阔的社会公共领域延展能力和本领的樊篱,并美其名曰女子的天性;另一方面,让男性的天性也受到压抑和压制,让他们不能尽情地享受更丰富的情感与生活体验与实践,还美其名曰“男儿有泪不轻弹”,似乎暴力、强横、霸道才是其天性。如果有人不符合以上标签,便要被划入另类,受到讥讽嘲笑和打击。其后果就是,两个性别都受到了压抑,都有不少人因此不那么痛快。
作为父母眼里留着长发的“假小子”,那些生活照中的她笑得总是那么开心、尽情。杰辛达是幸运的,她有不改造她的天性的父母;校领导虽然看见她躲着走,但似乎也没硬性修理她,另外,她还有一个身边的榜样。据报道,确定将出任总理后,杰辛达在工党几名核心成员陪伴下走进议会大楼内的一间会议室。她身后的墙上挂着上一任工党女总理海伦·克拉克的照片。克拉克正是阿德恩的偶像。她和偶像的缘分可上溯至:因为大学时的积极“参政”活动,毕业时,杰辛达找到了一个人人艳羡的好工作:总理办公室研究员,“辅佐”当时的女总理海伦·克拉克。可以说起点相当高了。不过,与其说是“辅佐”,不如说是学习。对于善于学习、勇于进步的人来说,当偶像近在咫尺时,受到的感召也当更大,进步也当更加神速吧。
一路走来,留着长发的杰辛达,不但担当起了自己的人生、扩展了自己的人生半径,现在还要担当起领导、治理一个国家的重任,承担起原来被认为属于小子们的大任,但愿她能一路有为下去,继续成为后来者的偶像,也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教育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