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富东燕
11月3日,北京、天津等地的部分城市陆续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从4日至8日启动II级应急响应,并称6日有可能达到严重污染的程度。而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总体为良-轻度污染。对此,不少公众对区域内多地启动橙色预警有些疑惑。
对此,环保部发布消息称,经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会商,专家们一致表示,提前采取应急减排措施降低了污染程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自发说,提前采取应急管控措施,在污染累积前就把排放强度降下去,是重污染天气应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而多家科研机构的研究都表明,提前1~2天采取应急减排措施,能够更有效地降低PM2.5峰值浓度,推迟重污染发生的时间。
据介绍,针对这次污染过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采取了区域应急联动,强制性应急减排措施包括钢铁、水泥、铸造、家具、矿山开采等行业的停限产,国Ⅲ及以下的机动车限行,重点企业错峰运输,施工和交通扬尘管控等。同时,今年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大幅增加了管控企业数量,压实减排措施,基本做到涉气企业全覆盖。区域整体管控企业数量从去年的近1万家增加到今年的5万家左右。
“初步分析‘2+26’城市在采取橙色预警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20%左右,有效抑制了此次污染过程中京津冀区域PM2.5浓度的快速上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大气环境首席科学家柴发合说。
柴发合进一步解释说,重污染天气预测结果是基于日常的污染物排放量,通过多种空气质量预测模型,结合气象资料得出的。而人民群众实际感受到的空气质量现状,则是地方政府已经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后的结果。“此次实际空气质量比预测得好,或者重污染发生时间比预测得晚,正说明已经采取的减排措施起到了一定效果。”他同时也表示,由于现阶段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区域污染物排放量依然巨大,应急减排只能一定程度上减轻重污染的影响。
据悉,环保部已于6日发文,指导各地分批错时解除橙色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