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11月7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新女学周刊 知道 优化性别议题设置 讲好中国性别故事 女记者职业生涯中社会性别的建构与超越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瓦内萨·比克罗夫特的艺术 女学书馆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5.0参与评分人数:8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女记者职业生涯中社会性别的建构与超越

访谈提示

当下,女性新闻工作者约占我国新闻从业者的一半。她们奋斗在新闻工作的各个领域,为新闻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职业发展仍受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制约。在2017年11月8日第18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新女学周刊》就女记者职业生涯中的社会性别建构与超越,采访了南京大学传播学博士、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编审尤红。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刘天红

女记者的社会性别在职业发展中不断建构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您长期在新闻传播一线工作,近年以南京电视记者为案例进行研究,那么女记者自身是如何认知、想象和表达自己的性别身份与职业身份的?

尤红:我所访谈的女记者基本都拥有本科学历,很多是名校的文史哲专业毕业,不少女记者拥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其中还不乏全国知名新闻栏目的骨干记者。但有一大半受访记者都明确表示不知道“社会性别”这个概念。性别观念认知水平远远偏离笔者最初的设想。

在职业身份认同上,受访的女记者一方面认同女性应该在工作领域主动选择并享有平等的机会,一方面又认为女性不该卷入纷繁的职场竞争;一方面相信女性一样可以管理团队,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上司最好是个男性。性别和职业身份认同主导着女记者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女记者的职业发展。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女记者的社会性别在职业生涯中是如何被建构的?

尤红:女记者的社会性别主要是在采访、职场交际及职业生涯中的性别分工和同行竞争中被建构。电视采访和出镜是女记者的工作,每一次采访、与采访对象的每一次互动都是其性别气质被建构的过程。女记者的采访工作可以被视为职场的前台,职场交际就属于职场的后台。在前台的采访工作中,女记者是话语的主体。但回到属于职场交际的后台中,则会处于与前台完全不同的“被消费”状态。这里的职场交际包括性别化的办公室文化、与男同事的婚恋交往、与男采访对象的饭局应酬。离开采访前台,进入社交后台,女记者常变成被男性“关照”甚至消费的对象。在这样一个男性主导知识训诫的过程中,多数女记者表示要学会示弱,多寻求异性帮助,同时选择突出女性气质。

职业发展中的性别分工和个人升迁同样建构着女记者的社会性别。作为兼有母亲与职业女性两种角色的“工作母亲”,这样的性别角色定位,对女记者也起到了规训作用,作为传统性别文化的“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在女记者的职业发展中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在我所访谈的女记者中,多年的副职岗位安排约束着这些女记者,“男主女从”的性别角色定位在女记者的职业发展中也得到了强化。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职业影响了女记者社会性别的哪些方面?

尤红:职业主要影响了女记者的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一方面,同女教师、 女医生、女护士等其他传统女性色彩浓厚的职业相比,新闻工作所需要的独立、自主与冒险精神意味着对传统性别观念的突破,契合了对自立、自信、自强的新女性气质的想象。女记者在这样的职业里塑造了专业性、独立性、可塑性、丰富性、时尚性等现代女性性别气质。

另一方面,敏感、细腻、富有同情心和亲和力是传统性别文化中较为定型化的女性特质,当女记者的采访工作模式与这些性别特质高度契合时,往往获得更高的接受度。一部分女记者会将这种性别色彩加以强化和突出。一部分女记者在修正和重构自我形象时,希望以性别中立的职业身份来获得社会的认可与接受。还有的会采用男性的立场和标准要求自己,并将这种异化的性别想象加以吸收和内化,疏离自我的性别。

在我所访谈的女记者里,有不少已进入管理岗位。同时也有一个突出现象,女记者在管理岗位上基本都是副职,体现了职业性别隔离中的纵向隔离现象。访谈中我感受到进入管理层的这些女记者在职业发展上持有“成功的顾虑”态度,即站在传统性别立场防止职业更大的发展带来的“非女性化”。多年的副职岗位安排约束着这些女记者,“男主女从”的性别角色定位在女记者的职业发展中又得到了强化。“渴望成功”又“避免成功”的困境使得这部分职业女性经受着这种“被撕成两半的折磨”。

个体能动性发挥与职业环境优化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女记者在职业生涯中是如何通过自己的职业表现和特质反过来对职业“性别生态”产生影响和改变的?

尤红:女记者的故事告诉我们,被建构不是宿命,女性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巧妙地予以反制。女记者通过“缩小性别差异”和“彰显性别差异”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职业“性别生态”,也使职场的性别文化随之改变和进步,更有助于女性自信而自由地发展。

“缩小甚至消除性别差异”针对的是那些有碍于男女平等实现的性别差异。女记者通过缩小性别差异,并在职业生涯中追求忽视性别差异的男女平等来取得卓越成绩。她们认为,女性不仅应享有与男性相同的报道权利,而且还可以也能够进入男性主导的“硬新闻”领域。

“彰显性别差异”在这里是指可以使职场的性别文化随之改变和进步的女性特质。女记者的故事告诉我们,当她们通过自己的职业表现和性别特质展示自己的价值理想和女性意识时,也会改变新闻业的“性别生态”。女性还可以成为出色管理者。相对于好胜、强调等级的男性管理者,注重人际关系取向的女性管理者更适合现代职业中互相依赖的组织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更高效更人性化的职业管理将给职业文化带来改变。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请您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谈谈如何建设对女性友好的职业文化?

尤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社会公领域工作,这点可以从各种职业领域的男女比例看出来,比如,新闻业里男女比例基本是一半对一半。新闻行业对女性这一群体的排斥几乎不再存在,但是,对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排斥却是存在的。职业对女性社会性别的排斥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排斥女性的思维方式;二是排斥与女性有关的经验;三是排斥女性气质。

我认为,建设对女性友好的职业文化要将对女性社会性别的排斥转为接纳,并融入带有普遍性的职业发展中。友好的职业文化和政策需要认可女性工作以外的生活。工作与家庭的平衡问题是女性在职业发展中始终面临的问题,应通过制定友好的职业政策,来帮助女性实现双重角色的平衡。家中有老人需要照料的未婚女性和有孩子的妈妈一样都有权利享有家庭友好政策。弹性工作时间、远程办公政策等可以帮助女性同时履行好工作和家庭职责。女性自身也可以通过妥善计划、调整角色期望等方法让自己聪明地工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