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富东燕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住房保障的表述明晰精辟、掷地有声。
“安居乐业”,居住问题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谐。当下,我国大多数人已不再会为了温饱而奔波,但不少人却还在为住房操心、发愁。“住有所居”正是表达了普通老百姓的心声。
“十九大报告对于房子的判断很到位,很准确,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人民大学不动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况伟大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表示。
况伟大表示,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三层意义。第一,明确了住房的属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说明要体现住房的居住属性和消费属性,而不是要突出它的投资属性;第二,明确了住房的目标——“住有所居”,意思是不管是买房还是租房,老百姓都要有地方住;第三,明确了“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这是从供应体系、保障体系、租赁市场三个方面对住房制度进行了完整的表述,使住房的属性和目标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实现路径。
“在新时代,重新定位中国的住房,是很及时很有必要的。”况伟大说。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进程中,在最初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只知道房子是用来住的,1998年后,房子的属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人们发现房子还可以用来投资,之后,房子的投资投机、逐利行为加强,导致房价飞涨,中低收入者买不起房,金融风险增加。于是,我国进行了大量的政策调控,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管制政策等,通过政策手段来抑制房价疯涨,保证居民的住房。“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基本路径。”况伟大说。
况伟大认为,“房子本身既有居住和消费的属性,又有投资和投机的属性,但我国人多地少、社会主义道路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十九大的判断是基于中国国情的。”
同时,况伟大指出,在过去中国关注经济增长的几十年里,房地产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今,随着我国经济跨入从求数量的增长变为求质量的增长阶段,国家会更加关注民生,“目前,我国在住房方面,是存在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况伟大强调说。
过去五年,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在住房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五年来,棚户区改造大力推进,有6000多万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公租房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有1900多万住房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抑制,截至8月,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连续11个月回落,二线城市连续9个月回落……
“五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障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比如,因城因地施策,坚持分类调控,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况伟大说。同时,他也指出,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们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过去很多时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系统性的规划思考。现在,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要建立房地产的长效机制。”
对此,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十九大期间曾指出,住建部及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的问题,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推进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租购并举政策的加速推出,北京、上海积极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抓紧推进住房租赁市场的立法工作等一系列举措的背后,都传递出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步伐加快的信号。
而下一步,相关制度的完善和保障成为关键。
况伟大建议,未来,第一,要进一步明确地方政府的责任和义务,继续实施因城因地施策;第二,要保障房地产的长效机制和制度,着重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第三,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并不能将炒房行为完全抑制,所以,今后要加大制度保障的力度,既要满足老百姓的住有所居,又要限制炒房行为,防止金融危机和房产危机。
况伟大勾画出的五年后房地产市场的美好蓝图是:
房价慢慢挤出泡沫,回归理性;
房屋的买卖和租赁市场协调发展;
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情况明显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