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
记者 丁秀伟
□ 韦彩芬
2016年9月15日,允来过节及缴费;2016年10月5日,浩来接去家里吃饭;2017年3月25日,大媳来看望;2017年7月5日,凡劈柴……一件件平凡的小事被仔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
上海奉城镇洪北村李宗益记的是一本“孝心账”,这一记就是二十多年。
李宗益今年已是86岁高龄,一共有4个子女,6个孙子女。他和老伴没有跟随子女生活,相守在上海奉城镇洪北村的老房子里,平时养养花、遛遛鸟。退休前,李宗益是一位老师,平时一直有做工作日志的习惯,子女成家后他随手把子女回家看望他们两老、嘘寒问暖的点点滴滴也记在工作日志中,渐渐地养成了习惯。后来孙子、孙女也成家了,李宗益记录的事情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孝心记账簿”。
据李宗益介绍,小辈们对他和老伴一直很关心,经常问候、回家看望。比如今年,大儿子李凡跟大媳妇已经看望过他们21次了。“记账的初衷,是单纯地想知道孩子们的近况,后来就有了每年做一次总结的习惯。”
“孝心”记账簿不只起到了记录小辈对长辈尽孝心的作用,还是李宗益对小辈进行家风教育的工具。
每年的年夜饭,李宗益都会根据记录,总结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事,尤其是子女、孙子女为孝顺他们二老做过的事情,子女辈一年总共回家看望过几次、平均是几次,孙子女辈一共又是几次、平均几次等,再挑选一些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作为依据,对小辈进行思想教育,将全国、村里的典型好人好事拿出来进行讨论等。
李宗益的二儿子李浩记忆深刻:“谁家一年来看望老人几次,谁做的事值得大家学习,都会读出来,让每个人心中为之一振。”李浩坦言,“通过这几组数据,生平第一次强烈感到,陪伴父母也是很重要的事,自己应该要反思,更重要的是做出改变。”
随着公布记账数据成为每年“固定动作”后,无形中把李宗益一家人的心凝合在了一起,每年李宗益家里的过年气氛比别人家总是浓上几分。
去年除夕的中饭,李宗益的两个孙子都陪自己媳妇回娘家了,但是到了晚饭的时候,他们都回到了上海奉城镇洪北村,和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他们说:“年夜饭要跟爷爷吃,不能缺,没听到爷爷的教育,不习惯。”李宗益的子女、孙子女已经习惯了他的这种教育方式,二十多年从没人缺席。
一桩桩一件件小事,记录在账簿里,在家庭中被当作典型学习,也养成了李宗益一家善良、负责的品质,在家尽孝,在工作上敬业。
李宗益的孙女是上海奉贤区中心医院护士,去年,同村93岁的老大爷因病住院,得到李宗益孙女的贴心照料。老人非常感动:“年轻人能有这样好的修养,不容易。”李宗益的一个孙子是南桥镇一居委会的干部,是社区里出了名的“好先生”,因为,面对无论如何棘手的社区难事,他都能用耐心、决心和恒心去解决它。
现在村里人都知道李宗益家庭以及他的“孝心记账簿”,大家经常向他“取经”如何做好家庭教育,一些老年大学、社区活动也都来邀请他去讲课。他说:“我已经把良好的家庭教育传授给下一代了,这个‘孝心记账簿’的故事还会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