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评论员 莫兰
8月29日,“小朋友画廊”在朋友圈刷屏,成了现象级事件,但不久,就有人质疑这是“投资商圈钱”。同日,腾讯方面回应称,99公益日“小朋友画廊”H5,是由腾讯公益和“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联合出品的线上线下互动公益项目,不存在所谓的“投资商”。(8月29日澎湃新闻网)
可以说,这是一次走心、戳心又暖心的公益募捐。36幅充满艺术气息和视觉冲击力的精智障碍人士画作以新媒体手段推出别具创意,“认购式”捐款营造“点对点”精准捐助的互动感觉,“一元购”的起捐点很“亲民”,再借助社交媒体病毒式传播的巨大威力,效果相当惊人——短短30分钟内,参与人次就增加了100万;仅仅5个小时,初定的1500万元募集目标便已达成,参与人数逾580多万,可谓全民级公益活动,也是一次成功的慈善营销。
正如同现象级事件“冰桶挑战”引发全社会对“渐冻人”等罕见病患者前所未有的关注,“小朋友画廊”也将精智障碍患者群体推到了聚光灯之下。尽管用一元钱买下的这幅画或许微不足道,却是“这个冷漠世界的温柔之窗”,关注必将带来重视和关怀,对于帮助这一群体改善生活、融入社会,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大有裨益。
然而,随着活动的火爆,质疑之声也接踵而来。舆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大疑问:一是此活动的真实性;二是募捐机构是否具备相关资格;三是画作是否有人代笔;四是善款的流向和使用是否透明。一时间,各种议论四起,有人直斥质疑者“泼冷水”“冷血”。事件的最新进展是,腾讯方面及合作方及时通过多家媒体回应相关质疑,承诺有关项目后续的善款使用情况将定期公示,接受所有公众的监督和询问。这样的结果令人宽慰。
在热度飙升的慈善事件面前,有人抽身冷看并提出质疑,这并非坏事。清华大学教授程文浩曾指出,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正呈现爆发性增长,但公益基金会的透明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正是因为慈善不够透明的现实,才招致许多人的质疑。
国内慈善事业近年来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远如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近有去年出现大反转的罗尔救女事件,这些具体个案都曾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伤害了民众的公益热情,也促使更多人在参与公益事件时更保持一份冷静和理性,拨开喧嚣的表象,聚焦事件的真实性、募捐机构的资格、善款的去向等实实在在的问题。而2016年9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也为民众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这种自发的、有的放矢的监督,大大收窄了那些扯着为弱者募款的大旗以骗取公众同情心为己牟利的虚假公益行为的敛财之路,有力地净化了公益土壤,从而为“真金不怕火炼”的真慈善行为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胡适先生提倡的对待世界的科学理性态度。质疑不是洪水猛兽,不是兜头泼凉水,更不是作壁上观的冷血行为。相反,它倒逼慈善组织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实现信息透明化,以支撑公众的慈善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质疑正是为了让慈善走得更远、更扎实。而任何公益行为都应经得起拷问和锤打,那些经不起质疑的慈善,不是真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