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会娟 文/图
在对古村古镇的考察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古建筑被破坏的情况,但在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情境。这个白族古镇不仅保存了完好的古建筑,还留住了文化生存之根。这一切源于原住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传统技艺“活态化”支撑古建保护
在沙溪古镇,古建筑能保存完好,是由于有传统技艺的强力支撑。当地白族有属于自己的工匠,每户修缮房屋都是按照本族的风格进行设计和建造。木架土砖式的新建民居的雕刻虽然没有古人做得那般精美,但也是纯手工完成的。可以说,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技术让整个沙溪传统文化呈现出一种自觉、活化的传承状态。
在本土技术支撑下,沙溪人在古建修复上具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内在动力。在最了解本地建筑特征的工匠们的辛勤劳动下,他们保护的不仅仅是一幢幢建筑,更多的是本族文化的血脉。这种技术推动下的文化自信不是每个民族都具有的。
沙溪古镇的公共建筑项目,由于技术需求借助了外来力量,整个古镇的基础设施是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的。例如,寺登村的四方街、兴教寺等文物古迹皆由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世界遗产规划保护研究中心、瑞士联邦理工大学与地方规划研究院共同完成。
而本族先庙及民居完全由当地村民自己进行保护,政府没有出资。在寺登村的带动下,周边村落也在进行保护,他们把整个镇里的村落连接成一片,做出了更为长远的保护计划。显然,沙溪古镇人以开放的态度、自觉的行动、充满自信的文化意识,让整个村镇的公共建筑得到了全面的保护。
原住民精神促进保护行动
在沙溪古镇的四方街,我看到,白族民众正在捡拾被风落在地上的槐花,他们并没有因为游客的到来或别人的踩踏而停止捡拾。在这些捡槐花的人中,不仅有老人,还有年轻姑娘。
一位白族姑娘告诉我,当地文化兼收汉族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本族文化的精髓。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祖庙,也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并没有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抛弃农耕及手工艺传统,他们还是慢节奏地在这里继续创造属于他们的农耕文明,做着他们的手艺活,背着他们的箩筐,留住了属于他们特有的精神文化。不同于其他地方,这里的节日、信仰活动不需要政府组织,村民们会自发穿上民族服装过自己的节日。
走进白族小院,树木、盆景的布置很是自然,让人感觉十分惬意,在这样的生活要求和精神追求下,他们保存着最自然的生活状态,因而保护民居也成了每个村民的自觉行动。
法律依然发挥推进作用
四方街古街鞋店的老板是本地白族人。据她回忆,她2006年就在古镇开鞋店,当时政府就一直强调古建的保护,如今,政府有关部门仍然时不时来给他们强调相关法律。
即使在我们看来已经保护得非常成功的这个古镇,法律依然在默默地发挥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可以说,整个古镇的保护是村民主动保护与法律监督下的结果。
沙溪古镇保护的成功,首先是白族文化的自觉传承,这种传承让整个古镇保持着本真的样子。这是一种“活态”文化传承下的集体认知,是一种深入到他们骨子里的保护意识。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物质保护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行动,但就是这种小小的行动,最终保住了文化的根基。
所以,古城古镇古村的保护不只是政府的事情,还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要调动原住居民的主观能动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还在于树立原住民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
我们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出台古村落保护法十分重要,只有运用法律的手段把那些还处于朦胧期的村民叫醒,限制那些肆无忌惮的商业开发行为,才能避免让古村落建筑成为钢筋混凝土的悲剧再次发生。
(作者为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