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性别平等状况因职业的不同而变化,本文作者通过对职业性别结构变迁的分析发现:各个层级的白领女性比例都获得了快速增长,且职业层级越高,女性比例增长越快;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白领职业女性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同时蓝领职业女性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这固然与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有关,更与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
■ 王立波
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促进了性别平等,在市场机制下性别因素被弱化,女性就业空间更广阔;也有观点认为随着国家权力不断退出微观经济领域,计划经济时代对女性提供的制度性保护也随之削弱,劳动力市场的性别不平等在不断加剧。改革开放以来男女两性都处在社会变迁的洪流中,并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被嵌入在收入分化、职业分化的不同层级和不同社会位置中,因此笼统地谈及性别不平等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模糊和不确定。那么,不同职业的女性是否遭遇同样的、同等程度的冲击?笔者试图通过职业性别结构的变迁来回应这个问题。
职业层级越高女性比例增长越快
职业性别结构是指各个职业劳动者中男女两性所占的比例,特别是女性所占的比例,通过不同时代的职业性别结构可以考察职业性别平等程度的变化。中国职业主要分为七大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办事员、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工人、农林牧渔业人员和不便分类人员,根据国内多次大规模调查,这也是职业地位的高低排序。
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劳动参与率迅速提高,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女性开始走出家门,进入各行各业,但是直到1982年,女性在高层级职业所占比例还比较低,负责人仅有十分之一左右,而在农林牧渔业人员中女性比例最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职业性别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10年高层级职业的女性比例快速增长,并且呈现出职业层级越高女性比例增长越快的态势。国际上通常将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统称为白领职业,在中国由于商业服务业的技术含量较低,大多数还属于体力劳动,因此往往被作为半蓝领半白领职业(也有人作为蓝领职业)。
白领职业是指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从事不断累积职业经验的非体力劳动的社会阶层。1982年中国白领职业的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办事员还主要是男性主导的职业,女性所占比例都比较低,最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女性比例也仅为38.27%,但是到了2010年该比例已经超过男性,而且这三个白领职业还是女性比例增长最快的职业。
白领各职业女性比例增幅更大
中国的职业分类在大类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划分为66个中类职业。作为中高层白领的负责人,在中国属于最有权力和职业声望最高的职业,1982~2010年负责人的女性比例增长幅度最大(14.75%),如果进一步考察负责人职业的五个种类就会发现,增长最快的是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增长了16%和企业负责人——增长了16.6%。
专业技术人员是中国职业等级结构中地位较高的中高层白领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女性比例上升了12.84%。具体考察14个中类职业也会发现,大多数中类职业的女性比例都在大幅度增长,增长幅度最快的经济业务人员,女性比例由1982年的38.92%达到2010年的占70.53%,上升了31.6个百分点,成了高度女性化的职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由46.41%达到61.36%,增长了14.94%,也成为高度女性化的职业;金融业务人员也由128.57%上升到占51.08%,上升了22.51%;此外法律专业人员和教学人员也都上升18.82%和17.88%,成为女性比例超过男性的职业。此外农业技术人员在1982年女性仅仅占14.84%,2010年达到了36.91%,上升了22.07%;而飞机和船舶技术人员1982年女性比例仅仅占2.22%,是个超级男性化的职业,但是到2010年女性比例达到21.4%,上升了19.18%。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高级白领职业,甚至挤进了男性的传统领域,成为职业性别结构变动最活跃的职业。
办事员是较低层级的白领职业,女性比例总体增加了8.53%,考察中类的四个职业发现,其中行政办公人员的女性由24.47%达到2010年的41.38%,上升了15.15%,其他办事人员上升了21.48%,而邮电和电信业人员1982年女性比例曾经达到52.06%,但是到了2010年下降到43.92%,回归到男性主导的职业。办事员虽然是较低层级的白领,但也是通向负责人的阶梯,这里的性别竞争中男性更具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白领职业的女性比例都获得了快速增长,白领女性具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而且就业空间也在不断拓展,白领女性更有能力突破性别歧视的藩篱,实现职业的向上流动。
蓝领职业女性的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
商业服务业人员作为半蓝领半白领的职业,该职业的女性比例增长幅度远低于白领职业,而且在中类的许多职业比如饭店、旅游及健身娱乐场所服务人员这样的传统女性化职业还下降了5.22%,运输服务人员更是下降了48.09%,由女性化职业蜕变成男性化的职业。
生产运输工人的女性比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在中类的26个职业中,呈下降趋势的有20个职业,1982年有九个女性比例超过60%的女性化职业,到了2010年只剩下纺织、印染人员和裁剪、缝纫和皮革制品加工制作人员两个。
农林牧渔业人员女性比例除了畜牧业生产人员以外都在不同程度地上升,农村劳动力城市化的途径主要是生产工人和商业服务业,而这两者都是就业竞争比较惨烈的领域,农村女性在城市化的性别竞争中,更多地被留在了农村。
总体上说,蓝领职业女性的职业压力更大,当然,生产工人比例的下降不仅是就业的性别竞争,同时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性别安排的回归,但是无论如何,蓝领女性的就业空间和职业发展空间受到了挤压。
白领职业女性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受到了冲击,但事实上不同职业的女性受到了不同的冲击,越是较高地位的白领职业,女性比例增长越快,而低层级的白领如办事员,女性则面临着性别竞争的更严酷的局面;而蓝领职业女性的职业发展空间受到更大的挤压:半蓝领的商业服务业比例小幅增长,生产运输工人的比例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难理解城市的下岗女工就业难,农林牧渔业女性比例的上升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按照发达国家的职业发展趋势,白领职业的女性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除了负责人,其他白领职业女性比例将会逐渐达到60%以上,生产工人和农林牧渔业人员的女性比例还会进一步下降。白领的职业进入是需要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的,因此女性比例的大幅度提高不仅依赖于白领女性的自强不息,不断实现职业的向上流动,依赖中国职业结构的变迁及第三产业比例的大幅度提高,更依赖于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为白领职业进入奠定基础。
(作者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