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7年6月18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中国家庭 教育 “禁玩神器”真能限制孩子玩游戏吗? 骑得飞快 改正不专注的习惯用“减法” 完善技能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在京展示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长守护平台”上线——

“禁玩神器”真能限制孩子玩游戏吗?

□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陈若葵

近日,一个名为“成长守护平台”的微信公众号被腾讯推出,家长可以通过绑定孩子的QQ及微信账号、输入孩子账号密码并提供孩子的身份证号码,就可以查看孩子的游戏时间、消费记录、设置相关提醒,并可一键禁止风靡学生群的热门游戏,被称为拦截中小学生上网的“新神器”。

长期以来,一些儿童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影响健康,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家长、老师,相关专家及教育界人士也在不断地寻求解决之道。据了解,“成长守护平台”是腾讯游戏响应文化部“网络游戏家长监护工程”号召,推出的一款协助家长帮助孩子培养、监控游戏习惯的服务产品,希望通过合理设定孩子的游戏行为,帮助孩子养成合理使用网络的习惯。但是,如此良好的初衷,真能因此实现吗?

孩子们到底有多爱玩游戏?

“我们班42人,绝大多数同学都有手机,都玩过游戏,少数没有手机的也用同学的或家长的手机玩游戏,我们最喜欢玩的是《王者荣耀》。妈妈给我买手机是为了平时方便联系,每天放学回家后就要‘上交’,只有写完作业后才能玩半个小时,那是我最高兴的时候。”说起游戏,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五年级学生谢晖对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如是说。

问他为什么爱玩游戏,谢晖直言:“好玩!每次玩都能一路闯关,有成就感。现在我手机里只有《王者荣耀》。”

北京市海淀区某示范校初二学生秦瑞峰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要求学生进教学楼后关掉手机。但是,有少数同学只把手机调成了静音;而个别同学控制不住,上课时间仍偷偷玩游戏。当然,如果被发现,手机会被没收。他介绍,每天放学后,总有几个同学拖着不走,聚在一起打游戏。他说:“《王者荣耀》《球球大作战》《皇室战争》等游戏里的世界太精彩了,只要是玩过的同学,没有几个不想再玩的,就看谁能管住自己,平衡好学习和玩游戏的时间了。还有,玩得溜(好)受同学崇拜,特有自豪感;如果不玩这些热门游戏,在同学面前显得有点low。”

秦瑞峰透露,他的手机里装了3款游戏,都是通过微信下载的,这两年在游戏里的花费有五六千元,“玩游戏也要不停地装备,比如要有更好看的皮肤,购买虚拟物品,我的零花钱和压岁钱大都花在这上面了。当然,父母并不知情,我不敢告诉他们,只说零花钱和压岁钱是和同学出去玩和吃饭花掉了。”

秦瑞峰说,升初二后,课程的难度增加,作业量也比原来大,再加上课外班的功课,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爸妈对他的约束也比较严,要想玩游戏,真得想方设法挤时间。“这次期中考试成绩下滑了一点,妈妈只允许我周五到周日每天玩一个小时,共三个小时。我和几个同学建立了‘战队’,有时周末约好时间一起登录玩,偶尔一次就能玩3个小时,那样,我一周就只能玩一次,觉得不过瘾。”秦瑞峰承认自己经常玩起来就忘了时间,“其实我们很多同学都是这样的。”

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山东省淄博市的一名8岁男孩,因为玩手机游戏,在几个月间就以刷父亲信用卡的方式消费1.8万元;今年2月,湖南省常德市民周先生8岁的儿子为了买道具,三天内在手游上消费达到4000元;今年年初,山东省寿光市殷先生10岁的孩子,玩游戏20天花费1.3万元;去年11月,浙江省一名小学5年级学生玩手游,两个月花去3.8万元……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19岁以下的网民已达到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其中10岁以下网民就超过了2000万人,连续多年呈快速增长态势。无论是电子游戏、网络游戏还是手机游戏,总有许多少年儿童沉浸其中,玩家年龄被进一步拉低。

家长为“平台”叫好 但孩子不买账

孩子沉迷游戏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家长们也因为孩子玩游戏与之费尽口舌、斗智斗勇。“成长守护平台”的上线,让不少家长看到了希望。

洪女士的儿子读小学五年级,她告诉记者,儿子最近中午常常躲在操场上玩《王者荣耀》,有两次耽误了下午上课,放学后也要玩一阵游戏才离开学校,儿子的班主任老师为此没收了孩子的手机。“‘成长守护平台’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我问出了儿子的QQ账号、微信账号及密码,关联了他的手机,设置了消费提醒、玩游戏提醒、游戏消费额度和玩游戏的时间段。经过协商,平时允许儿子玩40分钟、周末玩1个小时游戏,超过了这个时限,我有权禁;游戏的花费只能用平时给的零花钱,希望可以慢慢降低他对游戏的依赖。儿子虽然不太情愿,但还是同意了。”

“上周,儿子因为玩游戏时间太长而被我没收了手机,但他总缠着想要回。恰好有了‘成长守护平台’,我跟儿子商量:想玩游戏可以,但要有节制、能接受监管。孩子一听可以拿回手机,不假思索地说‘可以’。这几天,儿子控制得比较好,时间到了自己就主动下线了。”家长宋女士说,“我觉得这个平台比较适合我儿子,他还算听话,也比较讲道理。”

对于使用“成长守护平台”,也有部分家长显得有些纠结。网友“静如止水”表示,自己的儿子目前读初二,“拿上手机就放不下来,充着电都要玩,为此我跟孩子没少闹别扭。‘成长守护平台’提供的功能很好很全面,特别是有关游戏时间和充值消费的提醒功能很实用。说实话,我真想使用这个平台,但是,又担心因此跟儿子发生矛盾,孩子个性比较强,正值青春期,逆反心理比较强,弄不好会走极端,适得其反。”“静如止水”表示,自己准备先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如果孩子的抵触情绪不强,双方能达成一致,可以考虑尝试使用。

与多数家长对“平台”的叫好相反,不少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

初三学生张舒文坦率地对记者说:“使用这个‘平台’,说好听的,是家长关联我的QQ和微信,说不好听的,就是被家长监控。‘平台’不仅能监管玩游戏,也能查看我和同学的聊天记录,查看我的消费情况,这不等于不让我有隐私吗?我都这么大了,这种做法太不尊重人了,我很反感。”相比“严控”,他更能接受的是家长像朋友一样沟通,了解他在游戏中获得的乐趣,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提醒。

张舒文对“成长守护平台”的不认同还有另一层意思:“其实,它的漏洞是很明显的,家长要想轻松控制孩子并不容易,因为需要孩子交出游戏账号及密码才能进行绑定,主动权还是在孩子手里;其次,目前平台只支持绑定两个QQ和两个微信共四个账号。如此,我们再注册一个或几个家长不知道的账号,不就可以继续玩了吗?”

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儿童行为进行有效限制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疏导 让孩子自觉远离游戏

儿童青少年玩游戏容易上瘾,家长老师为此焦虑,社会相关部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从2003年的健康游戏忠告、2005年的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2009年的绿坝护航,到今天的“成长守护平台”,业内人士在不断地研发各种网络防沉迷系统。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破解方法很快随着新系统的问世而出现。这一次也不例外。

在法规方面,今年年初国家网信办起草《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零点至早上8点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为未成年人设置必要的网游门槛。效果如何,还将拭目以待。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是世界性难题,不能指望通过一个监控工具或出台法律法规予以解决。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家长希望商家和游戏平台开启实名制认证,不符合年龄不能玩相应的游戏,以此来禁止未成年人玩游戏。但是,更多的人士则认为,让孩子远离游戏或有节制地玩游戏,还需要家长和学校的正确引导。和孩子多沟通,家长只有放下身段走近孩子、了解孩子玩游戏的心理、尊重孩子的想法,他们才会认同家长的说法,愿意与家长交流并达成一致。

防止孩子沉迷游戏,监管只是一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家长有责任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合理安排好什么时候玩、玩多长时间,能够自觉地平衡好游戏和学习的关系,而不是强制性地让他在某个时间段完成什么事情,某个时间段去玩游戏。

家长也应“从我做起”,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果自身就痴迷玩手机游戏、微信等,无论怎样要求孩子,也不会有效果。

同时,学校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科学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让他们利用网络补充课堂学习、开展科学实验、制作影视短片等,增加中小学生对网络的非游戏化使用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