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贾莹莹
在脱贫路上一个民族不能少,在小康路上一个乡亲不能落。今年两会,“精准扶贫”又一次成为各界别委员讨论的热点话题,尤其是来自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委员们,他们带着乡亲们的重托、带着几年来扶贫攻坚的成果,也带来了奔小康路上的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建议。
“我们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去年12月12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民委联合下发了一个文件,支持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脱贫攻坚的文件,要把我们作为脱贫攻坚过程中整州推进的试点,因为我们的脱贫攻坚难度最大。” 全国政协委员 、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丰卫祥把自己的家乡比喻成扶贫攻坚的“上甘岭”。
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保障
“我们的贫困程度很深、辐射面很广,95%以上都是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中既有直过民族,又有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发生率是25%,还有14.8万多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的脱贫攻坚任务很重。”面对如此严峻的脱贫攻坚任务,丰卫祥委员表示,经过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及大量基础设施的投入,目前全州贫困人口已经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十二五’末我们的建档立卡户有17万多,经过一年多努力,我们全州减贫了3.7万多人,这些都是党和国家对我们支持帮助的结果。这一年多实施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异地搬迁、产业培育、社会事业、素质提升、劳动技能培训、生态保护工程等。”
丰卫祥高兴地说:“怒江州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去年动工了,民用机场去年也开工建设,我们以前是‘三无’地州,无航空运输、无高速公路、无铁路,扶贫攻坚以来,国家给予很大的关心关注。再过三四年,就可以完全结束‘三无’的历史。”
产业脱贫才是长久之计
全国政协委员、海军航空兵原副政委马国超一直关注精准扶贫,他表示,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精准扶贫,结合当地特色开发旅游项目,东部发达地区要承担更多的支援任务,国家也要有政策方面的倾斜。马国超委员同时强调,脱贫工作国家财政固然要倾斜,但是,光输血不行,还得自己造血。对于那些因病致贫自己没有劳动能力的,还得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来继续扶贫。
“脱贫不仅要依靠国家政策,我们自己也出台了一些特殊的政策。”丰卫祥委员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针对怒江州的特殊地域环境,云南省林业厅给贡山县安排了2000个护林员,让这些就业人口带动家庭脱贫。“我们是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覆盖率接近80%,所以生态保护工作任务很重,因此水、电、林业等都不能开发。我们把这2000个指标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户,每一个人一年可收入1万元,一个人可以带动3个人脱贫,2000个护林员可以带动6000人脱贫。”
林卫祥委员表示,因地制宜打造产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2005年开始,林果、中草药等种植已经达到了20万亩,种植早、面积大的农户收入最高可达到每年20万元。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根
“一些贫困地区,政府给了好政策,暂时脱了贫,但是返贫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扶贫要扶到根,改变人的思想意识,才是扶贫的长远之计。” 马国超说。
“我经常下到基层扶贫驻村,到一个村子里,先不要着急找项目、找政策,要沉下心来,与老百姓交流、座谈,找到这个村子里的穷根在哪里。”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在基层调研的时候,发现很多地区在扶贫工作中好大喜功,注重表面现象,更有甚者,直接把东西分给老百姓。这样不仅不能解决老百姓的贫困问题,反而会滋生他们的依赖性和惰性。“政策没有了怎么办?”王海波认为,扶贫要找到根源,激发老百姓的致富积极性,激发斗志和精气神,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帮扶的人走了,又会出现返贫的现象。
在治穷根上,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长乌恩认为教育“既能治标又能治本”,但是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都集中在城市中。虽然义务教育是免费的,但是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一个孩子有两个人陪读,一年1万~2万元的成本,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负担很重,因此,在内蒙古的许多牧区,很多家庭是因教致贫的。
深入基层调研的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章义和认为,贫困地区要想从根本上脱贫,必须重视教育脱贫,要有效地通过教师绩效考核、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等方式,让教师留在农村,这样才能从观念上改变穷思想。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在谈到教育扶贫时表示,教育扶贫高校要精准发力。他建议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将以义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扶贫扩展到职业教育,同时依托乡村小学或在其周边同时建设文化站点、网络中心、医疗站点,形成学校、文化中心、医疗点一体化的乡村社区中心,打造农村文化高地,高校招生要继续向民族地区倾斜,让民族地区学生有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教育精准扶贫的财政投入,提供经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