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28日~29日,2016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新发展理念下的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设置了8个专题论坛,与会者深入探讨如何从多学科跨学科角度进一步推动妇女发展议题,旨在为中国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引、理论资源及实践经验。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见习记者 刘天红
11月28日~29日,2016年中国妇女研究会年会暨“新发展理念下的妇女发展与性别平等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各省区市的妇女研究会领导、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的领导和代表、专家学者以及妇女工作者等300余人参加会议。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观照妇女发展成为本次会议的主题。除主旨发言之外,会议还设置“妇女与经济”“妇女、社会保障和民生”“妇女、文化与家庭”“妇女与政治”“妇女与法治”“妇女组织与妇女工作”“基地建设优秀案例交流专题”及”青年学者论坛”8个专题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变化给妇女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对中国本土性别研究的思考
性别研究如何实现本土化,当下中国性别研究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性别研究理论?是中国性别研究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张李玺认为中国本土性别研究应坚持四项原则:第一,从事妇女研究不能脱离中国本土,要在了解真实国情和妇女真实状况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第二,妇女研究不能脱离历史,必须辩证地看待和评估妇女在历史中的作用;第三,妇女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立场;第四,妇女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要落实到行动中,积极推动有性别意识的政策出台。
中国妇女研究会副会长叶文振认为女性学面临三大任务。第一,女性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应在系统性与专业性上不断发展壮大;第二,女性学应在为其他学科输出社会性别研究的意识和方法及凭借中国妇女发展的本土话语优势主动融入学术界两个维度上展示女性学的“溢出效应”;第三,女性学应对介入女性研究的其他学科进行渗透。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佟新教授指出性别社会学研究应当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来构建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回到中国具体的性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实践中,在寻求性别平等的道路上建立自主性问题。并以家政工的劳动研究为例,指出女性并不仅仅是变革的弱者,更是积极行动的主体。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宋月萍认为,实现中国女性主义经济学的本土化,首先必须在经济学研究中承认并尊重女性享受各类公共资源、平等参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权利,并以此作为研究和对话的前提;其次,促进性别平等的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应强调女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而不仅仅是出于道义上的“应该”;第三,女性经济学的本土化需要不断丰富研究方法、构建自身的话语体系。
女性经济参与的新动态与新挑战
会议设置“妇女与经济”专题论坛研讨女性经济参与的新动态与新问题。
安徽省妇女研究会对安徽省女性参与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深入分析了女性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状况、原因以及妇联在推动女性电子商务创业中应发挥的作用;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讲师陈志娟认为“互联网+”时代女性创业彰显了现代女性的判断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政策上应以赋权女性为中心打造支持女性创业的生态系统。
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研究主要从女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经验出发,关注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女大学生的择业认知、女大学生的创业现状等维度。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婷婷对大学生择业质量的性别差异做了实证调查,发现女大学生比男生更显示出“能力就业”的心理。
中国社科院财政税收研究中心闫坤等人关注精准扶贫中的性别因素,认为在我国现有建立档案的贫困人口中,女性比例高达45.8%,贫困妇女是精准扶贫工作的落脚点之一。他们通过对四川省绵阳市特困县的实地调研,对连片特困区妇女贫困的原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判断。
多重视角聚焦女性与文化
在会议设置的“妇女、文化与家庭”专题论坛上,文化领域的性别构建与变迁成为重点议题。
媒体中的性别呈现及媒体在建设性别文化中的作用历来受到性别与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中华女子学院院长刘利群教授对媒体中男女平等价值观的呈现方式及媒体在传播男女平等价值观中的责任做了多维度、多层次分析,指出了媒体对女性形象的“双重呈现”及对女性议题的“双重设置”等问题。
上海大学董丽敏教授作了题为《女性文学研究:话语重构及其向度》的主旨发言,指出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必须处理好自身与中国本土的妇女运动特别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妇女解放实践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女性文学研究以及“女性主义”话语与全球自由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在文化自觉的意义上重构话语体系,重塑自己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主体位置。
中国妇女报社副总编辑禹燕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当代中国女性艺术,认为中国当代女艺术家创造了具有女性生态主义理念的一系列艺术作品,构成了空间、土地、身体三大意象群,形成了赞颂自然之美与痛惜自然之殇两大情感线,彰显了女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是以艺术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有益探索。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研究员南储鑫、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温彩云则分别从网络舆情、女性杂志广告入手对不同领域中呈现出的性别文化样态进行了分析。
完善政策法规推动女性公共参与
女性的公共参与涉及妇女政治参与、妇女领导力开发与培养、妇女职业发展、妇女权益保护的法治进程、妇女权益保障、妇女社会地位评估等诸多方面,与会者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实践经验展开了积极探讨,为进一步推动女性的公共参与开辟了空间。
与会者重点关注全面两孩政策下女性就业问题、女性职业发展与家庭平衡问题、生育保障制度建设与女性生育意愿及0~3岁托幼事业的发展等问题。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慧研究了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对城镇女性就业的影响机制,发现生育过程已给四成以上的城镇女性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马焱则以“照料者视角”和“性别视角”考察老年照料问题,指出应进一步完善养老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让政府、企业、家庭都承担起相应责任。
在法规与政策的性别评估方面,与会者梳理了现存地方法规政策的性别平等评估机制,积极吸取国内外性别评估机制的经验以指导将性别评估纳入法规政策制定的实践。对于反家暴法在具体执行中面临的问题,与会者及一线工作者从“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适用性和机制完善等角度进行了讨论,同时关注反家暴法施行过程中的难点,并总结既有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与会者还关注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中妇女权益保障问题及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维权难问题。
本次研讨会共征集优秀研究论文140余篇,呈现了中国性别研究的包容性、实践性与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