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一带一路”采访组
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的青岛市,因港而兴,这座沿海城市不仅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窗口,更是“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的枢纽城市。
“现在的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青岛被定位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这是对青岛的地理区位、经济实力、开放传统等综合优势的认可,也恰恰回应了历史。”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这样说。
目前,青岛已与“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的67座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在青岛搭上“一带一路”列车加速发展的过程中,这里的女性也凭借着其自身的智慧与坚韧,为青岛“走出去”扬起创新之帆。
梦回唐朝,青岛重拾丝路起点
青岛胶州市的云溪河畔,林立的现代化小区,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其他普通溪水泉边的景象并无不同。但谁又能想到,100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片繁华的商贸景象。
公元623年,唐朝在如今的青岛胶州市设立板桥镇,经考证,云溪河北岸、湖州路南端便是板桥镇码头遗址。在过去,小小的板桥镇热闹非凡,来自高丽、日本穿着各色民族服饰的商贾、僧侣来往于此,各种语言、文化在这里交织融汇,板桥镇也成为整个胶州湾甚至整个胶东半岛最重要、最繁忙的港口。
宋哲宗时期,又在板桥镇设立市舶司(等同于现今的海关),这是当时全国北方唯一一个对外开放口岸,随后,板桥镇发展成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更有历史考证,青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线起航地。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陆续出版的《中国》一书,提出了“丝绸之路”的表述,指出青岛胶州湾“是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一扇门户”。
青岛与“一带一路”渊源颇深,这也是青岛能够嗅到先机,率先向“一带一路”战略积极靠拢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4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就开始带队企业、金融界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出访捷克、斯里兰卡、塞舌尔、毛里求斯等丝路国家。2015年3月,青岛市政府成立了“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长、市委书记担任双组长,建立青岛“一带一路”工作体制机制,全市发力,推进青岛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进程。
“‘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之路、发展之路、共赢之路,融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促进共商共建共享,是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重大机遇。”李群说。
立足当下,妇联带领走出国门
11月12日至19日,在青岛市妇联副主席林婉玲的率领下,青岛市妇女访问团一行8人先后对越南、泰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与当地的妇女组织话友谊,谋发展。记者从青岛市妇联了解到,此次访问正是为了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妇女组织的友好往来与合作而开展的。
通过访问,青岛市妇女访问团深入了解了越南、泰国妇女组织在推动妇女发展、增进女性福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密切了相互间的友好关系,商议达成青岛市妇联与胡志明市妇联、泰国泰华妇女联合会、帕塔亚妇女联合会等妇女组织友好互访的意向,随访的女企业家在国际物流、建筑材料生产等方面初步形成双边经贸合作的意向。
记者了解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青岛市妇联以女企业家协会为平台,多次组织培训,为女性成长积极牵线搭桥。据统计,仅2015年协会共组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及信息传递活动46场次,人数总计1000 余人次。
培训过程中,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大展风采的海丽雅集团董事长张旭明、创意工坊总裁刘卫红等女企业家为协会成员讲述创业故事、创新历程,以及企业在“走出去”道路上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青岛市妇联将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中继续为女企业家搭好服务平台,助力她们‘走出去’,在海外获取资源,快速发展。”青岛市妇联主席刘青华如是说。
发展背后,女性智慧铺就新路
在青岛市妇联的带动引领下,青岛市的女性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焕发着生机与活力。
初冬时节,码头上海风瑟瑟,夕阳下的青岛港依旧繁忙不已。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门户,近3年青岛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速稳居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前列,“一带一路”战略在这里初见成效。
日渐增长的货物吞吐量对青岛港码头的工作效率要求更为严格,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朱静霞决定,进行科技创新,依靠信息化手段,实现码头作业的精细化管理,减少除司机以外的其余作业人员,从而提高码头作业的安全系数。
“像我们信息中心,几乎都是女同志。”朱静霞告诉记者,“码头上一直是男人的天下,但是我们女同志完全可以在后方,靠科技创新为码头上的工人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以前码头上的工作非常烦琐,每一个集装箱都要人工记录信息,人工指挥司机吊起或放下,这样不仅工作效率提不上去,工人们还时刻有生命危险。”朱静霞决心实现“人机分离”,创造“无人桥板头”。
她和她的团队就这样一头扎进了工作室,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做大量的测试,“这个工作马虎不得,稍有不慎就可能酿成大祸。”为了收集数据,朱静霞爬过70米高的塔吊;为了测试无线信号,她几乎一年365天全年不休。
终于,朱静霞的“无人桥板头”测试成功,仅这一项就“解放”了码头上100多个项目的400多工人,“通过信息化管理,司机可以快速接收到货物的准确位置,提高了效率,更保障了工人们的安全。”
目前,朱静霞和她的团队正在进行“无人码头”项目的最后收尾工作,明年便可投入使用。“虽然没有上前线,但我们在大后方的创新改革工作同样很有意义。”虽然没有真正走出去直面对外开放的洗礼,但她们的工作却成为企业“走出去”路上坚硬的铺路石。
青岛港码头上,一艘艘承载着巨型集装箱的货轮扬帆出海,青岛,也如驶在丝路上的一艘巨轮。李群说:“沿着这条路,我们靠‘企业扬帆’拓展空间。‘一带一路’延伸出了企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我们积极探索企业‘走出去’的路径,助推更多企业‘扬帆出海’。”
(记者 姚建 茹希佳 丁秀伟/王丹青)
记者手记
以“开放”为传统
“走出去”,似乎已经成为青岛人性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一带一路”的初期,青岛能嗅到先机,率先开始与“一带一路”上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
与外国人做生意,绝非易事。青岛有许多的女性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不断在各自的领域创新发展。
“妇女能顶半边天”,是一句再熟悉不过的话,在青岛,这里的女性实实在在顶起了“一带一路”上的半边天。
“我们明年‘三八节’的主题,就想围绕着‘一带一路’上的半边天展开,去发现、挖掘这些优秀女性的感人事迹和动人故事。”青岛市妇联有关负责人这样说。
秉承着“开放”传统的青岛女性,必将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