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西流
近日,广州多位市民向媒体报料称,孩子们花费数万元参加了一个暑假美国游学团,过程非常不愉快。“孩子回来一个劲儿地吐槽,14天的行程,5天在飞机上,他们说每天的行程都感觉是在被领队老师催着:排队、坐车、赶飞机,结束后,感觉什么都没学到。”(8月15日《广州日报》)
今年暑假,各地“游学热”依然持续升温。比如,清华、北大等著名高等学府被人流挤爆,不得不“限流”;特别是,“顶尖美国童子军夏令营”、“15天英语游学夏令营”……各类“游学”产品铺满整面网页。3万元的“美国游学团”,实为“校外拍照团”,可以说是“中国式游学”现象的一个真实写照。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中国式游学”看似热闹非凡,但大都是一种盲目跟风的“烧钱”行为,不仅做不到物有所值,而且隐藏各类风险。
近年来,“游学”越来越受到家长与孩子的追捧。组织青少年学生利用假期到国外或在国内进行“游学”,不但能让他们从社会上学到许多知识,培养与锻炼一定的自主能力、团队意识,对于开拓眼界、提高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加强人际交往等都很有帮助。
问题是,与旅游部门积极倡导“游学”相比,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游学”的态度则是冷热不均,未能形成统一的共识和明确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对于“游学”,目前有关部门并没有制定出具体的行业标准和制度,导致市场管理比较混乱。受利益的驱使,一些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充斥其中,给“游学”带来诸多隐患。
相比之下,中国与美国联合推出的“华语之桥”,堪称是“游学”中的精品。中国的快速崛起,让美国学生流行赴华修学旅行,学汉语触摸真实中国。由此,“华语之桥”应运而生。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探索,“华语之桥”围绕学习目标制定个性旅游,成功将中国文化介绍给美国学生,并达到让美国学生锻炼汉语能力、领略中国传统的目的。根据学生的教育需求,“华语之桥”与美国学校合作,设计出适合的方式,以教育旅游的形式给美国学生前所未有的真实学习体验。
可见,“中国式游学”需要制度规范,不能再游离于监管之外。应尽早编制《国家修学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行业标准、产品开发、操作规范、市场规则、资格准入管理等,都急需政策支撑和指导。同时,应创新教育发展模式,将“游学”作为社会实践学习内容,纳入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学计划。再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建立若干个国际、国内修学旅游接待示范基地,规范接待标准,引导修学旅游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国家应出台有关法律,保护未成年旅游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