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性别平等观念的“集体无意识”,以及由此导致性教育教材的层层“失守”,令人不寒而栗。
只有当性不再是个避讳和羞涩的话题,性别平等意识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贞操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才会被彻底抛弃,花季女孩才不会背负无端的偏见与指责,科学的性教育也才会成为阳光底下堂而皇之的课程。
□ 佟吉清
“下贱”意指品行卑劣的言行,叠加了下流、低贱、卑污等几重贬义。在供学生使用的教材里出现这样的词汇,单方又粗暴地指向未成年女生,即便加上了引号予以限定,也还是个带有明显道德贬斥意味的侮辱性字眼,尽管教材出版机构负责人用“瑕疵”二字轻描淡写,仍无法阻止坊间蒸腾的质疑,也再次将滞后的性教育置于舆论的漩涡之中。
事情缘起于微博网友“@小楚巫”晒出的《高中生科学性教育》教材,白纸黑字里写着“女孩因爱献出身体,并不能增加男孩对她的爱,还会被‘征服’她的男孩认为她‘下贱’,发生性关系反而会使女孩失去爱情。”女孩“献出身体”,被男孩“征服”,因此变得“下贱”,在这一连串的逻辑推理中,“贞操”仿佛是女人待价而沽的筹码,“失身”则成了她们对未来老公的背叛,一下子把我们拉回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旧时代。如此将女孩置于附属地位的定性,严重扭曲的性别观念,浮现出男尊女卑的魅影,竟然出自一本由专业人员撰写又有编辑审核把关,公开发行并供未成年孩子们使用的书籍。这种对性别平等观念的“集体无意识”,以及由此导致性教育教材的层层“失守”,令人不寒而栗。
随着文明的进步,谈性色变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人们不再将性视为洪水猛兽,但是性教育依旧“欲语还羞”,性知识的普及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性别意识的培养要么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要么像这本教材一样漏洞百出。孩子们很难接受到正确、系统的性教育,容易导致其输在自我保护、尊重他人、性别公正的“起跑线上”。致使女童弄不清楚,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触摸,幼女被性侵的悲剧早就不是新闻,女大学生意外产子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一而再再而三地撞击性教育的警钟。
在搜索引擎键入“未成年人分娩”几个字,会跳出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新闻。《信息时报》5月25消息,广州市南沙区一名16岁的少女小君发现腹部时常出现镇痛,怀疑肚子里“生了虫”,于是到医院看病,期间突然内急,上洗手间时竟分娩出一个男婴,惊慌失措之下,她用手纸堵塞新生儿嘴,并将其丢弃在垃圾桶内,致使婴儿死亡。最终,小君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另据新华社5月26日消息,未成年少女蔡某一夜情后怀孕,分娩当日因害怕孩子啼哭声被人听见,将婴儿从卫生间窗户扔下,导致其当场死亡。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法院近日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而在2016年全国青少年U18女子排球锦标赛长兴赛场,有市民在体育馆旁的绿化带内发现一名刚出生的女婴。据目击者称,一个十几岁打排球的小姑娘可能因为运动量太大了,所以小孩子掉下来了。类似事件频繁出现,折射出孩子们性知识的缺失,学校、家长乃至社会性教育的缺位。
这起由性教育教材引发的风波提醒我们,性教育是综合性的,既包含生殖健康知识,也应该囊括性别意识的养成。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让他们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引导其学会保护自己,告诉孩子们性行为的后果,还要加强性别平等观念的引导。记得发生在几年前的“贞操门事件”,那位在上海家喻户晓的明星调解员柏阿姨,因在电视节目中告诫所有生活在上海的未婚女青年,“贞操是女孩给婆家最贵重的陪嫁”,搅起一场关于“贞操”话题的大争论。西安的一所高校则更离谱,开办“青春无悔课”,要求学生填写“承诺卡”,发誓保证婚前贞洁,被指“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女生的尊严进行践踏”。凡此种种,都在试图规训女人把贞洁看得至高无上,甚至重于自己的生命。
对于所谓的贞操,胡适先生很早便做出判断:贞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一种态度。因为如此,男子对于女子,也该有同等的态度。性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们学会保护自己,懂得平等对待他人,明确个人的权利,担起相应的义务。只有当性不再是个避讳和羞涩的话题,性别平等意识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贞操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才会被彻底抛弃,花季女孩才不会背负无端的偏见与指责,科学的性教育也才会成为阳光底下堂而皇之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