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艳
暑假要来了,又有大批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将来到爸妈打工的城市团聚,这些孩子被社会称之为“小候鸟”。子女和父母团聚本是好事。然而,不少父母也反映,因为长期和孩子分居两地,亲子关系变得生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存在隔阂。
对此,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中心全国社区关爱教育活动组委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心理专家刘一黎建议,在“小候鸟”们和父母团聚时,家长要尽可能多陪伴孩子,并花时间共同完成一些事情,在和孩子交流时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不易,同时多带孩子到象征着城市文明的公共场所参观、体验。
“小候鸟”和父母有隔阂
“每年假期来临,和孩子团聚,总感觉和孩子越来越生疏了,交流变少了”。眼看暑假即将来临,在广州打拼多年的福建刘女士便开始了担忧。她说,夫妻二人长期在广州从事布匹生意,孩子在福州老家上学读书。每年假期孩子都来广州和父母短暂相处,孩子今年已经12岁了,该上初中了,自己为他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但孩子长期跟着爷爷奶奶生活。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现在父母感觉和孩子越来越生疏了,语言交流越来越少了,夫妻二人感觉束手无策。
对于“小候鸟”及家长们遇到的问题,教育心理专家刘一黎分析称,长期分居两地的亲子关系都容易存在这样的特点:父母没有时间和经费经常往返老家,顾不上与子女进行比较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而在老家的孩子也忙于应付学习、日常生活以及和小伙伴的玩耍,自然也不会特别在意与父母的沟通。因此,就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负面情绪。这就使得他们之间的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语言系统、兴趣取向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他们之间的心理隔阂也会增大。
假期多陪伴,但不要溺爱
刘一黎建议:第一,孩子来城市过暑假,家长要尽可能争取时间陪伴孩子共同完成一些共同需求和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暑假计划,包括让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做家务,表面上来看,是孩子帮助父母解决生活问题,但实际上是让孩子借助自己的行为,体现对父母的关爱,让双方从中实现温馨的亲子心理交流”。
第二,家长在和孩子的交流过程中,不要一味地对孩子“报喜不报忧”,家长应跟孩子讲出分居两地工作的真实情况和感受,让孩子理解父母为了孩子和家庭的未来生活,艰辛奋斗、努力打拼的过程,以及对共同未来的期望。“只有当孩子了解父母真实情况,才会珍惜父母为其所创造的物质条件,今后才会积极发展。”
第三,建议家长抽出节假日的时间,带孩子到一些免费的公共场所去参观、体验、了解,让孩子亲身感受大城市的现代文明。例如,带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这类文化、文明积淀较深的场所,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体会到城市里的孩子是怎么积极生活、怎么努力学习的,让他们把对城市比较全面的认知带回老家并激励自己。
刘一黎提醒,“小候鸟”们来到城市过暑假,并非度假,家长在与其共订暑期计划时,也要注意安排固定的时间去完成功课。身为家长,不要因为长期分居两地,而对孩子过度表达出“亏欠”“愧疚”的心态,“因为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家长很容易出现过度供应、过度溺爱,这样,不但不会让孩子感恩父母,反而会促使孩子误认为父母真的对他有天大的亏欠,从而长期怨恨父母。”相反,要让孩子学会和父母一起面对客观现实、分享生活酸甜苦辣。
要让孩子时常感到与父母在一起
刘一黎称,总结起来,父母与孩子虽然分居两地,但并不意味着必然会隔断亲子情感纽带。“家长可以利用问题策略、规则策略、责任策略等,去把握、促进远在家乡孩子的生活、学习,在实施这些策略的过程中,要把与孩子交流的事物尽可能地量化、目标化。例如,提出交好朋友及帮助别人的数量以提升人际关系能力等目标。只要这些量化的标准,是亲子共同、平等商量制订出来的,而且还有考核及阶段性的奖励安排。那么,就能让孩子时刻感觉到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