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江/摄)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周玉林
6月4日,星期六。一大早,云南省大关县图书馆馆长常绍慧就带着扶贫工作队,将早就准备好的各类童书,装满背篼开车出发了。
他们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叫何家坡的苗族村寨。
何家坡是大关县玉碗镇玉碗村一个社,社里住着50多户人家,年收入不足800元。因为穷,260多人的村子,已经有43人外出打工。
何家坡深处大山,是玉碗镇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村民小组,孩子们每天都要到5公里外的旧公馆小学上学。为了上学,孩子们天不亮就出门,天黑才回到家。
“42个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15人。”常绍慧告诉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由大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图书馆、文化馆组成的扶贫工作队挂钩帮扶何家坡后,就一直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挂在心中。
山高坡陡,不通公路,很多山路马都很难行走。人家至少是人背马驮,而这里只有人背无法马驮。一条不足50厘米宽的镶嵌在陡坡上的羊场小道,便成了何家坡沟通外界的“交通要道”。
扶贫先扶智。但书都驮不进去,怎么办?
那就做个背篼背上去,给孩子们建个背篼图书馆。常绍慧为自己的创意美了好一会儿。
“背篼图书馆”由《中国漫画》《小学生优秀作文》《第三届文化大关征文比赛优秀作品集》《故事会》等300多册课外书籍组建。
车行穷处,队员们纷纷把背篼背上,开始爬坡。
“还没到村子,老乡们就来接我们了。”常绍慧很感动,将近两个小时的山坡,队员们早已累得气喘吁吁,“虽然很累,但大伙儿的心里是高兴的,孩子们有书看了。”
扶贫工作队员不仅背去书,还个人出资2000元,为孩子们购买了文具盒、钢笔、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上午9点,当“背篼图书馆”走进何家坡,从背篼里将带去的礼物一一摆上桌子。
“漫画书”“作文书”“漂亮的文具盒”“那是糖和饼干”……孩子们站在几米外小声地议论着。
“因为深处大山,和外界几乎没有接触,即使是六年级的学生,面对陌生人和这些物品,他们除了兴奋,更多的还是腼腆和羞涩。”这让常绍慧生出无名的感伤。
见孩子一个个怯生生的,常绍慧和队员们随即热情地招呼道:“小朋友们,过来看课外书,这些书都是送你们的。”
孩子们一下子都围了过来,挑选着自己喜爱的书。
“我要漫画书”“我要作文书”“我要《十万个为什么》”……孩子们有的坐着、有的甚至蹲在地上就认真地看了起来,一个个脸上绽放着喜悦的笑容。
队员们还和孩子们一起玩吹气球、吹乒乓球、夹玻璃珠等游戏。不一会儿,孩子们就和扶贫队员熟悉了。
“留守在家的爷爷奶奶和妈妈几乎都不认识字,没有能力将书里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常绍慧和队员们就代替爸爸妈妈,将孩子们抱在怀里讲故事。
村里太穷,没有一间屋可以放书,常绍慧就将所有书都分给孩子们,“读完了,就互相换着看”。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会说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但村里却没有一个人会吹芦笙。”扶贫工作队决定今年农闲时举办苗族芦笙舞和芦笙演奏培训,为留守儿童发放芦笙制作教材,把芦笙制作和芦笙舞发扬光大,丰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背篼图书馆’让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落,也能变成丰富的世界。”常绍慧告诉记者,“背篼图书馆”不仅会一直持续下去,还将扩大到其他类似村寨,关怀和温暖更多的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