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经合肥森林海幼儿园前期资格审查合格的家长们在排队等候抽签摇号。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耿兴敏
□ 实习生 姜军旗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今后3到5年内,生育需求将相对集中。与此相对应,孩子的照料和入托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切热点。而受制于突出的妇幼健康服务及托幼等公共服务供需矛盾,许多家庭特别是大城市的职业育龄妇女并非“不想生”,而是“不敢生”“生不起”。
纠结:想生不敢生
“生,还是不生?”对于不少职场育龄女性,要不要生二孩是一个两难选择。
程女士在太原一家教辅类媒体供职,年薪超过10万。在当地属于中上等收入水平,大学毕业十余年,从普通员工一路做到中层,正是事业的黄金季节。5岁的女儿乖巧可爱,老公是一家事业单位的员工,收入也还算稳定。
去年10月“全面二孩”政策公布后,双方老人几次试探性地提到了“再生一个”的想法。“不是没有想过,但抛开事业上的考虑和经济的压力,再生一个,当务之急就是谁来带?”
小程和老公在多次讨论后,还是决定把“二胎计划”暂时搁置。“最大的问题就是没人带孩子,双方父母年纪又太大,而且长期在农村生活,接到城里住就得换个大一点的房子。”
“二孩计划”靠边站的同时,小两口也开始留意家政和托幼机构方面的信息。“月嫂每月6000元左右,看护婴儿的保姆每月4000元以上。在太原市,公立托幼机构几乎是空白,即便有几家提供类似服务,也是没有经过许可的那种,不敢把孩子送过去。”
单位女职工比较多,二孩政策放开后,领导最头痛的问题是不少业务骨干相继怀孕。“虽然不能明文规定,但怀二胎的基本都被调离重要岗位。如果没人带孩子,就必须辞职自己带,但这就意味着以后很难再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小程说。
北京的胡女士,今年35岁,不久前喜添二胎宝宝。临近产假结束,她想给孩子找个托幼班入托。
“一个多月,跑遍半个北京城竟然没找到一家托儿所。公办幼儿园没有托幼班,虽然民办的极少数有,但收费太高。”儿时曾在父母单位托儿所度过的胡女士,此时才发现作为儿时记忆一部分的托儿所早已难觅踪迹。
“第一个孩子是姥姥姥爷带的,第二个孩子不想再麻烦老人,一来老人身体大不如前,二来老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但真没想到,现在找一个托班竟然这么难。”
“想生不敢生”,这是小程们遭遇的共同尴尬。进托儿所、幼儿园成为目前许多家庭的难题。“全面二孩”的真正落地,还要应对因“入托难”而“不敢生”这个挑战和障碍。
现状:托儿所几近消失
“我特别希望,单位可以办托儿所和幼儿园,这样既方便又放心。”一位国家部委的机关工作人员这样说。她的孩子一直由老家的姥姥带着,直到3岁才从山东接到北京。“没能陪伴孩子一起度过幼儿时光,这是我的很大遗憾。”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9000万对育龄夫妇符合“全面二孩”条件,预估今后每年将新增250万新生儿。
记者在太原、北京两地实地调查发现,相对于幼教(3~6岁)机构,0~3岁幼儿的公共托幼机构及服务相对缺失,甚至接近于空白状态。
北京市不少早教机构虽然可招收0~3岁的孩子,但不提供幼儿托护。早教课程也大多为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费用约为每课时200元,而且都需家长陪护。而针对或者可以缓解家长就业压力而提供的公共托幼服务机构,记者在采访中并没有找到。
托幼机构为何少?
“由于婴幼儿护理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耐心以及责任心,保育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大多幼儿园不愿接受3岁以下的幼儿。而且为了保证适龄儿童都能够入园,不少城市的幼儿园规定不招收3岁以下的幼儿入园。”北京一家幼教服务负责人在分析这种现象时如是说。
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解决职工实际困难,比较大的单位都设立了托儿所。到20个世纪90年代末,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托幼机构也向社会办园过渡,单位托儿所逐渐消失。而0~3岁幼儿隔代看护也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比例提高,城市育龄家庭托幼需求不断增长,妇幼健康服务及托幼等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加剧。
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京沪两地接受调查的家长中,分别有24.8%和23.9%的人曾有过找不到托儿所的经历,而这个人群主要是双职工和中低收入家庭。同时,有九成北京家长认为“有必要发展”托儿所,而上海家长认为“有必要发展”比例,高达95.3%。
而3岁以下幼儿托幼服务萎缩,客观上常造成母亲被迫延长产假,中断职业生涯,增加生育的机会成本等不利于女性发展的代价。
孩子没人带、对于生育后就业的担心,是降低城市育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重要原因。在保障育龄女性产假、哺乳假,增加男性陪护假的同时,加大托幼机构建设,尤其是立足社区或单位建立托幼机构,减少育龄女性后顾之忧,显得尤为迫切。
可喜的是,今年的两会记者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领导明确表态,要求各地推进婴幼儿托幼机构建设,以社区为依托,兴办托儿所,也鼓励女职工集中单位恢复托儿所。通过税收减免、适当补贴、用地租房优先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满足不同层次的育儿服务需求,以促进托幼服务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明显提升。
然而,一个很容易想得到的问题是:推进托幼机构建设和相关服务质量提升,不是一个部委或者职能部门重视就可以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