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张周来 张莺
在美丽而遥远的山村学校,有一群人,像一根根莹亮的蜡烛,点亮大山讲台,带来光明和希望。虽然已站到鬓发斑白,满面风霜,但面对山里人的期待,有人抱病坚守,有人已退休却重新拾起教鞭……在广西大石山区深处,农村教师队伍已进入新老交替的集中阶段。当老师们真的“老”了,谁来接棒继续照亮农村教育?
老师们“少”了、“老”了
在广西天等县福新乡种典小学六料教学点唯一的教室里,60岁的方永安老师带着两个班12名学生诵读《葡萄沟》。“哪里的葡萄最好吃?”有些孩子还真没见过葡萄,他打开地图努力引导孩子们想象吐鲁番葡萄成熟的盛况。
作为这里唯一的老师,已从教34年的方永安本来今年3月已领取了退休证。儿子在温州多年却从未去看过,他已计划好了这次出行。然而乡中心校暂时无法安排教师来替补,在3月的家长会上乡亲们都急了,方永安心一软,留了下来。可谁来接过教尺?方永安一直想问。“很希望有新老师来……要真没有,我就再顶一个学期呗。”
原来的老师退休后,天等县进远乡下稔教学点差不多有5年时间一直没有正式老师。2014年,中心校校长黄永魁觉得长期这样也不行,说服了老同事张升去“应急”,承诺“会尽快安排新老师”。然而两年过去了新老师还没踪影。
“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样的戏谑,在不少农村校点真实存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仁良小学目前在校生87人,设有1~6年级,外加学前班。校长韦振中说,此前差不多十年时间里,学校仅有4名教师,只好将6个年级拼成3个复式班教学。“基本是一个老师包一个班,从早到晚,很多老师都是‘一个萝卜几个坑’。”
许多教学点通常只有一名教师,超负荷工作更是常态。天等县龙含教学点只有农志鹏老师独守,面对一年级、二年级和学前班三个班,只能进行高难度的“三班复式教学”,每节课大致分成3个15分钟,在三个班之间来回忙碌地切换。
在很多山区学校,教师队伍普遍年龄偏大。河池市教育部门一项调查显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为45岁,50岁以上的教师占全县教师的40%,30岁以下的教师仅占全县教师的9%。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目前总教师编制120个,实际只有94名教师,其中50岁以上的就有23人。
农村教育需要更多老师加入
在桂西和桂西石山区,学校往往是当地最漂亮的建筑。在不少老师、家长眼里,这些年政府对教育投入力度、农村学校面貌大有改观:钢筋水泥结构的教学楼敞亮耐用,课桌椅大量更换,远程教学系统基本普及。
天等县教育局局长闭伟文说,教师待遇这两年大幅提升,县政府在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拨款150万元作为农村教师生活补助。从2014年开始,县城学校腾出一定岗位给农村老师来轮岗学习3年,之后返回原岗位工作。目前已经培养了60名农村骨干老师。
相对于硬件条件的极大改善,一些贫困闭塞的农村校点教师的新老交替进程推进有些困难,偏远学校的教师岗位招聘少人问津,一些到岗的老师没呆多久也通过考公务员等途径离开。
某县今年特岗教师招考,县城一所小学教师岗位招录与报名比例达1∶56,但多个农村老师岗位报名人数还达不到1∶3的开考要求。都安瑶族自治县教育局近几年已收到不少老师的辞职信,一些人因为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家庭情况的原因选择离开学校。
都安县教育局副局长黄永立也十分焦虑:“我们尊重每个老师的选择。不过,农村教育这么重要,确实非常需要更多的老师加入进来……”
“接棒人计划”再探农村教育出路
“这几年我们都在努力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黄永立介绍,去年都安全县特岗教师计划招聘120个,100个岗位放到了农村小学、教学点;今年全县80个小学特岗教师岗位,也有77个放在农村。最近几年公开招考小学教师还大大降低了门槛,年龄也放宽到18~40岁。
这些年广西持续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计划”等项目,努力为地方学校培养和补充一批合格教师。广西教育部门负责人介绍,各地通过公开招考、特岗教师招聘、轮岗支教走教等办法,探索缓解农村教师短缺、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
广西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杨亚非认为,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招录办法,适当降低门槛、吸引更多本地人才加入;将轮岗、走教等办法制度化、长期化,利用现有的城镇教育资源加强对农村反哺,都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不过,一批教师集中退休,招考关注度不高,新进老师又难以长期留任,几者相加部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青黄不接问题或有加重趋势。当老师们真的都老了,谁来接棒?沉重的“接棒人之问”令人深思。
“尽管城镇化在不断提速,但农村不会消失。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农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杨亚非认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需要正视,农村教师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现象或许还会存在较长时间。
“未来的出路还是在教育改革与农村发展。”杨亚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