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周丽婷
5月的冀南大地,绿意盎然。在河北省磁县漳河区的30个白色大棚里、在观台镇的万亩沙地里,穿着各色衣衫的妇女们,正在埋头劳作着。剪苗,插秧,一道道“绿色的诗行”被一双双灵巧的手匀称地“绣”在黄土地上。
磁县禾下土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王玉文对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说:“大棚里剪下的甘薯苗下午将通过专车拉往郑州机场,明天下午,咱们合作社的甘薯苗就已经种在了天南地北的一些农田里。”
磁县禾下土种植业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成立,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科研、育种、育苗、生产、储藏、销售一体化的大型合作社,流转农民土地面积11020亩,有社员1327人,营销网络覆盖京、津、冀、鲁等24个省(市、区),并出口东南亚地区,2014年还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能有今天的成绩,王玉文说,“走得很辛苦”。王玉文和爱人一个是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一个是河北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虽然都曾是公职人员,但他们勇敢地扔掉“铁饭碗”投身到创业的大潮中。“总觉得学的东西不能扔掉,应该发挥作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两口子开始“回归”到农民身份,在黄土地上开创属于他们的一番天地。
2010年,王玉文把目光聚焦在了甘薯产业上。为此,她开始遍访各大农科院,一次次拜谒甘薯行业的首席专家,“有一次,一个月没停歇地在路上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就为了把甘薯脱毒的问题搞清楚。”
现在,磁县禾下土种植业专业合作社以脱毒甘薯产业为核心,依托国家生物分子育种中心、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起现代化脱毒组培扩繁中心,就像制造试管婴儿一样,进行甘薯的脱毒,改变易霉变、产量低的甘薯品质,从亩产三四千斤提高到了亩产8000斤,甚至达到1万斤。同时,也渐渐引进20多个甘薯品种,培育出1000亩脱毒甘薯种植生产基地、300亩脱毒甘薯种苗繁育基地、10000亩脱毒甘薯高产示范基地、6000平方米鲜薯保鲜贮藏设施。
记者逡巡在青绿诱人的陇埂上,发现一捆捆剪下来的薯苗上还有一个小小的标,“这是微信二维码,客户可以依此追溯。因为现在市场上开始有假冒我们禾下土的种苗了,这也是一种为客户提供放心优质薯苗的一个措施。”王玉文说。
“做大甘薯产业,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是一条很好的路径。因为我们这里很多土地是黄沙土,几乎不能长庄稼,撂荒闲置也很可惜。”王玉文说。
合作社不仅为社员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模式,还注重产业带动与精准扶贫。王玉文告诉记者,如今合作社已申请了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4类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和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安置留守农民621名,直接带动8256户农民增产增收。
在带领磁县中西部山丘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合作社还在陶泉乡发展山区商品薯种植面积200余亩,在观台镇发展丘区商品薯种植面积10000余亩,带领2000余个农村家庭和贫苦户开展甘薯种植,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50多岁的张桂琴是附近村子的妇女,到禾下土打工有两个年头了,一天能挣到100多元。王玉文的手机里存储着打工妇女们的姓名,她拿给记者看:“这都排到了600号,也就是说,现在有600人在这个园区打工。”
磁县禾下土种植业专业合作社这些年在甘薯种植领域的大力拓展,改变着这方土地上农民的种植结构,为农村妇女创造着就业的机会,也为家家户户带来了经济收入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