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中华女性网记者 周玉林
□ 张义红
“一个个精品民居、一处处乡村美景,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少到寺前村游玩过的游客都发出这样的感叹。
今年4月,记者随采访团一行走进云南省宾川县鸡足山镇寺前村。山水田园怀抱中,满眼的碧绿苍翠,古板栗、核桃成林成片。一幢幢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青石板铺成的串户路直通农家。绿树簇拥、鲜花盛开的农家小院与名山古刹交相辉映,清澈的小溪从村头欢快流过,一派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清幽,让人身心畅快
筑好引凤巢,扶持“金凤凰”
坐落于国家4A级景区鸡足山脚下的寺前村,是宾川县鸡足山镇沙址村委会所辖的一个村民小组。之前因背靠凤尾山尾部而取名为凤尾村,后又因地处名刹九莲寺前而改名为寺前村。虽然先天自然资源较好,但寺前村多年来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是典型的贫困村。
“以前,我们这里穷,老百姓也不团结,一到村里说要开会,大家就纷纷议论‘又要去吵架了’。”寺前村老村长田家湘介绍说,1999年,鸡足山旅游小镇建设中,寺前村土地大部分被征用,全村仅剩耕地30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分地,村民生活十分困难。
为了改变寺前村的落后贫困现状,2011年,鸡足山镇确定了“名山下建名镇、名镇下建名村”“清幽在山上、热闹在山下”的旅游发展思路,依托鸡足山旅游资源优势,掀起了建设新农村、发展新旅游的高潮。
“至今,各级政府先后投入1500余万元实施寺前村特色村寨发展项目。” 田家湘介绍说,这些年,寺前村实施了白族民居改造、墙体彩绘、古板栗园保护、景观河道治理、村间青石板铺设及村内外美化、绿化、庭院亮化等工程,打造生态良好、风景优美,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文化和佛教文化于一体的美丽村寨。
“有了金凤凰才能有金蛋”,在筑好引凤的巢后,鸡足山镇把培养扶持“金凤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旅游二次创业的重要推手,投资32万元对餐饮、住宿、制香等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扶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培训学习;组织村干部、经营示范户、群众代表到全国四大佛教名山及州外、省外学习考察。
通过培训、外出学习考察等活动,开阔了村民眼界,鼓足了发展信心。村民自筹资金投入800多万元改善人居环境,发展多家特色农家乐和旅游产品制售业,绝大部分农户因此实现了脱贫致富。
全村搞旅游,收入大幅增
“欢迎来到‘灵山一家’!”女主人张丽英笑盈盈地将记者迎进自己家,边走边介绍说:“我们‘灵山一家’是集餐饮、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白族特色农家乐,在这里,您可以品尝鸡足山的特产,还可以躺在板栗树下的摇椅中,品味‘心静秋澄月,情空云淡天’的意境。”
记者看到,“灵山一家”农家乐院坝中有几棵近500年树龄的板栗树,树下孩子们正在玩耍。张丽英告诉我们,全村有600余株近400年历史的古板栗和古核桃树,“如果您中秋节前夕来,就能尝到新鲜的板栗”。
除了“灵山一家”,村里另一家农家乐“古树人家”也是在旅游二次创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老板汪永成辞掉了以前开挖掘机的工作,办起了白族特色农家乐,收入几乎是原来的5倍。
目前,全村总共有农村小公园型、田园风光型、庄园型以及民族风情型等多种类型的农家乐20多家,客房125间,其中,餐饮、住宿旅游服务示范户13户,重点扶植示范户4户,可同时接待住宿游客250人,餐饮接待客量可达400多人。
除了农家乐,寺前村还建起了滨水游憩带、九莲寺宗教文化朝觐区、白族乡村风情体验区、山水田园观光休闲区、古木果园观赏享受区等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为了吸引游客,村里还经常性地举办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比如,春天耍龙灯,夏天栽秧会,秋天对山歌,冬天办喜事等等。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寺前村实现了从一产到三产的跨越式发展。”田家湘说,寺前村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先后获得“云南省文明村”“省民族团结示范村”“省白族特色旅游示范村”等荣誉,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双赢,成为大理山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范本。村里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0年的2860元增加到了7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