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2016年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
改革目标是什么?
农业“三项补贴”是从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政策,此次的改革重点是将“三项补贴”合并为一项,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两个方面。
在支持耕地地力保护方面,补贴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鼓励各地创新方式方法,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引导农民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施用有机肥等措施,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自觉提升耕地地力。
在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方面,支持对象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体现“谁多种粮食,就优先支持谁”。近几年支持重点是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并推动担保业务尽快实质运营,切实缓解农业生产“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为什么要改革?
财政部、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自2004年起实施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三项补贴政策,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应递减,政策效能逐步降低,迫切需要调整完善。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改革农业补贴制度的精神,财政部、农业部针对农业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政策改革方案,并于2015年在安徽、山东、湖南、四川和浙江5个省开展“三补合一”试点工作。在试点取得显著成效的情况下,2016年决定全面推开改革。
开展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的迫切需要。我国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种粮效益低,主要原因就是农业发展方式粗放,经营规模小。受制于小规模经营,无论是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金融服务的提供、与市场的有效对接,还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推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效益的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提升,都遇到很大困难;同时,在多数地方,农业“三项补贴”已经演变成为农民的收入补贴,一些农民即使不种粮或者不种地,也能得到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却很难得到支持。
因此,将农业“三项补贴”合而为一的改革政策的实施,可以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由激励性补贴向功能性补贴转变、由覆盖性补贴向环节性补贴转变,提高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改革后补贴发给谁?怎么发?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的对象原则上为拥有耕地承包权的种地农民。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业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长年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不再给予补贴。
中央财政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资金按照耕地面积、粮食产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等因素测算切块到省,由各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补贴对象、补贴方式和补贴标准。补贴标准由地方根据补贴资金总量和确定的补贴依据综合测算确定。
财政部、农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抓紧制定实施方案,力争于6月30日前将用于耕地地力保护的补贴资金将以“一卡(折)通”方式直接兑现到农户。 (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