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数字报纸

2016年4月26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11-0003

中国妇女报女报调查 高校图书馆,敞开大门待何日 宜居环境建设,关乎老年生命质量

按日期检索

12 2013
上个月
下个月

中国妇女报

电子报刊阅读器
我给版面打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本版得分:0.0参与评分人数:0

新闻排行榜
版权声明
《中国妇女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中国妇女报网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中国妇女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妇女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中国妇女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正在加载广告……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通市民进大学借阅遭遇门槛重重

高校图书馆,敞开大门待何日

编者按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图书馆的存在,对人类文化传承、精神文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推动教育科研工作等方面的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公共图书馆藏书仅4亿册,文献信息资源只占社会文献信息资源总量的40%,却承担着全国13亿人民的信息需求,人均占有率仅有0.3%,文献信息资源显得严重不足。而根据统计,全国高校图书馆1500所,藏书6.4亿册。不论是从资源总量上还是学科类别上,都是科研和公共两大图书情报系统所不能比拟的,但是其利用率却不高,仅占30%~35%,大部分图书都处于资源闲置状态。

“全民阅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都在大力推广。而能感受、分享高校的图书海洋,更是不少市民的心愿。自2012年3月,首都图书馆联盟正式成立时,就宣布清华、北大等26所高校图书馆将逐步向社会免费开放。然而,如今很多读者反映,高校图书馆这所“宫殿”对于校外人员并不是随时敞开大门,很多情况下校外读者只能望“图”兴叹。不光在北京,很多城市都存在普通市民免费借阅阅读的缺失。那么,校外人员进入高校图书馆为何门槛重重?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瓶颈”到底在哪儿?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国妇女报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 中国妇女报记者 张明芳

几乎每所大学都有引以为傲的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而能感受、分享高校的图书资源,是不少市民的心愿。近日,中国妇女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高校图书馆发现,普通市民进馆借阅图书门槛诸多,困难重重。

进馆限制条件多 借书难免费借阅更难

来自外地学校的研三学生小唐在北京实习,面临找工作和写论文的双重压力,她特别渴望到在京高校的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写论文,然而没有校内“一卡通”的她,经常被高校图书馆拒之门外。“即使能进去也只能看书,不能借书。”小唐很苦恼。“为什么不是本校人,进图书馆借阅资料就这么难呢?”

带着小唐的疑问,中国妇女报记者走访了清华大学,当记者表明希望进馆借阅资料的要求后,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告知记者,需要请单位开证明,盖公章,带着身份证来办理临时阅览证。而且,临时阅览证只是一次性的,只能看书不能借书。如果想要查阅图书馆电子资源则需要根据使用情况收费。

北京大学图书馆,已经成为该校的标志性建筑,吸引了不少参观者。但是想要进馆借阅图书,却和清华大学差不多,很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妇女报记者得到了这样的回复:需拿身份证或者学生证及单位工作证等来办理临时阅览证,只能看书不能借书,并且需要缴纳3元工本费。想借书就更难了,须和北大有合作研究项目,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中国妇女报记者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外读者接待办法中看到,其中明确规定不接待18岁以下少年儿童、校外自修者和游客。北京化工大学图书馆则直接表示,不对外开放,不接受校外人员进馆。

在中国妇女报记者调查的几所高校中,只有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称校外人员可以借书,但并不是免费的。他们提供两种借阅证,分别是图书馆临时出入证和图书阅览证,但都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办理图书馆临时出入证需交纳工本费5元,管理费每证每月30元或每年200元。图书馆临时出入证仅用于到图书馆阅览,不能用于借阅图书。而办理图书阅览证需交纳工本费10元,每证每年收管理费300元,押金500元。在退还图书阅览证时,返还押金。图书阅览证可用于到图书馆阅览和借阅图书。每证最多在借图书3册,借期1个月。

首都图书馆原馆长倪晓建表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程度分为三种,一种是读者凭单位介绍信及本人身份证,可以阅览这些图书馆的文献资料,但不可外借;一种是可外借,但受到多重条件限制;还有一种是高校图书馆有选择地向一部分特定对象开放。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1794所公立大学图书馆,有学者对1649个高校图书馆做了调查。数据表明,已有276个高校图书馆不同程度地面向社会读者开放,占调研图书馆的16.74%,占全国公立图书馆的15.94%。

而据资料显示,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工作比较成熟且达到了较高水平。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高校图书馆都向校外公众免费开放,出入不需出示任何身份证件,高校图书馆被读者誉为高校里的“公共图书馆”。在加拿大、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会直接办成省或地区的中心图书馆,所有高校图书馆都对外开放。韩国政府以法律规范高校图书馆有责任和义务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80%以上的高校图书馆对居民开放。比较而言,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内容、层次、门槛及开放规模与国外相比有一定差距。

师生多持反对态度 拒绝校内资源被占

对于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高校师生又是怎样的看法呢?中国妇女报记者在高校师生中采访发现,其大多数持反对态度。

北京大学的一位女生告诉中国妇女报记者,在学校图书馆经常面临一座难求的情况,不想有太多人来抢座。另外她认为外来人员的秩序也很难控制,各种游客都进图书馆参观可能会对图书馆的珍贵书籍造成破坏。即使这些都能解决,她表示还是从心底不愿意,“高校承担的不是向大众传播知识的责任,可能这算是社会资源分配的问题,学生们一定不希望自己辛苦得来的资源被攫取。”

北京化工大学的一位大三学生坦言,虽说确实有很多市民想进来学习,但也不能排除许多社会上的人进来发传单,甚至坐下来一直跟学生聊天来推销产品,打扰学生学习。他认为,图书馆资源属于校内资源,有别于公共图书馆,其使用权限应属于交了学费的学生。

对此,一位在高校工作的老师也认为,“很多大学图书馆,经常人满为患。即使对本校师生,也有很多限制,经常需要根据学历、职称、级别等区分借阅图书的权限。如果对外开放,还不乱套了?”

不仅如此,不少家长对大学图书馆开放也持反对态度。一位家长就表示,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看不上书,你还会支持开放吗?

面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反对态度,倪晓建总结为三个原因,首先是高校理念问题,没有形成对社会服务的意识;其次是担心高校秩序和安全;同时还包括了一些高校师生的本位思想,担心社会公众挤占了仅有的资源。

建立中介机构 协调高校与居民需求

高校图书馆该不该敞开大门,有专家表示,高校是开放办学,大学校园不同于中小学,更多地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学图书馆应该逐渐向社会开放。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教育部2002年2月21日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

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指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享有图书馆服务;

2012年3月,首都图书馆联盟成立,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图书馆承诺将向社会免费开放;

2012年8月,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全国41所高校发出倡议并郑重承诺定期向社会免费开放。

然而,这些规程与文件实际上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服务的依据,但都不具有法律权威性,因此,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化服务并没有积极响应。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大概在10多年前,打破高校围墙,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向社会辐射,就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那时,高校和社区之间,也确实有一些互动,包括社区居民共享学校体育场馆,到大学听讲座,还有该地区的中学生到大学实验室参观、借阅图书等等。但是,这种共享互动很快就无疾而终。

“缺乏长效机制,是制约高校资源向社会辐射的根本原因。”熊丙奇表示,一方面,打开高校围墙后,学校的管理成本势必增加,有的高校就因为维护成本问题,在开放一段时间后,又关闭。他同时指出,开放校园必定会增加校园安全隐患和管理难度,如果开放工作做得好,大学又担心人满为患。

因此,熊丙奇建议,建立一个公益性的中介机构,来协调高校资源与社区居民的需求,可以促进长效机制的建设。这个中介机构的作用包括,整合社区中的高等学校资源,列出可向居民开放的项目以及开放的时间,另外,还可在社区中建立志愿者服务队,参与大学场馆的维护、社区居民到大学享有资源时的管理等。

也有专家表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要实现完全地对外开放仍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轻易达到的。图书馆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管理体系也需完善,此外也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建图书馆的模式,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在线投稿 | 手机触屏版
主办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版权所有:中国妇女报网 2014 COPYRIGHT
备案号:京icp备05037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