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记者 陈若葵
据媒体报道,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郑德幸冒用或借用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等,在10多家互联网大学生借贷平台负债近60万元,而他父亲全部的积蓄只有7万元!无奈,小郑试图通过打工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终因无力偿还,最终跳楼身亡,结束了21岁的生命。
郑德幸是网络贷款中一个非常极端的案例,但是,如今尝试网络贷款的大学生,并非少数。
孩子:不懂得消费需量入为出
一张身份证,一本学生证,甚至不用本人签字,就能贷到数万元。手续如此简便,自然吸引了一些消费欲望强的大学生去尝试。
陕西男孩宋飞在北京读大二,一直想换一部苹果手机,无奈父母都是工薪阶层,不忍心向爸妈张口;但是,指着从每月1200元的生活费中抠出一部新款苹果手机来,恐怕等到iPhone8面世了。去年底,他在同学的撺掇下,通过“趣分期”购物平台买了一部iPhone6s手机,从此也开始了拮据的日子。“现在,我在食堂通常只吃最便宜的菜,买生活用品也挑最廉价的,周末同学约着一起出去玩,我也尽量不参加,主要是怕开销大,还不上贷款。就这样,到了月末,还是捉襟见肘,买两个馒头蘸点辣椒酱就当一顿饭了。这种感觉真的不好。”他表示,这样的日子实在煎熬。下一步,他准备找个校外兼职或家教做,“无论如何,也要有点收入,把这个窟窿给堵上。”
大三女孩张卉聪明漂亮,成绩不错。父母比较宠着她,除了每月1500元的生活费,爸妈还赞助了她苹果手机、电脑,上托福班的学费。如此一来,1500元纯粹用于日常生活即可,张卉还是觉得紧巴巴的。原来,她每月最大的开销是网购,主要是买衣服和化妆品,超过1000元。每到月末,她就会面临“财政赤字”。最初她使用信用卡消费,等下个月的生活费到账再还上;后来,就使用借贷软件提取现金消费,再分期还款。张卉说,她没算过,如果不贷款能省下多少利息,她也不太计较这些。在张卉看来,借贷消费虽然让自己过上了“欠债”的日子,但是能满足她购物的愿望。
从近年开始,趣分期、分期乐、爱学贷、名校贷等多家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贷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媒体统计,针对大学生的网贷平台已达百余家。其共同特点是,只要是学生身份,提供学生证即可以申请信用贷款,通过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先消费,后还款。这无疑吸引了部分在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大学生贷款消费。
家长:缺乏培养子女自控意识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句广告语,对一些大学生来说颇具诱惑力。仔细想想,梦,似乎是圆了,但是,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而言,明天的钱在哪里?
在中国妇女报记者的随机采访中,一些大学生也表示,贷款购物前,不会主动告知家长,未来几个月的还款,只有从生活费里扣除,万一不行,只能靠父母来帮忙。但也有不少人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
从年龄上讲,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应该知道必需型消费与奢侈型消费的区别,应该懂得量入为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然而,一些大学生的实际消费状况显然缺乏理智,闯出来的祸不得不由父母收场。
其实,在这类事情上,家长也脱不了干系。大学生超前消费的行为,无疑是目前中小学生家长的一面镜子——理财教育和对孩子自控力的培养,不能等到孩子欠账了再来补课。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中,“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尤其是对“90后”“00后”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从小就是要钱给钱、要物买物,忽视向孩子传递理财的意识,也很少对孩子实行“限制性满足”。以至于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习惯了高消费的生活。
教孩子学会独处,学会量力而行、适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学会不盲目攀比、自我控制,这是他们从人生之初就该学过的“功课”,这也是人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不仅关乎消费观念的培育,更关系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重要的影响。
如何培养孩子理性消费
了解“想要”和“需要”的区别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是三四岁,还是十一二岁,孩子常常见什么要什么,而家长也习惯于满足。如此被宠坏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成为愿望必须瞬间得到满足的人。因此,父母有必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向他传递“按需购物”的原则,解释“想要”和“需要”的区别。比如,全家一起去超市购物之前,先列一个清单,把要买的物品一一写在上面,然后,按清单采购。对于事先没有列出而又想买的物品,要视需要而定,如果是可买可不买的,就一定不买。
列清单可以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和控制力。一个做事有条理的孩子,会有计划地安排他的预算,学会量入为出,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
零花钱也需要管理
中国妇女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孩子手里都有零花钱,家长给的也比较随意,通常不会过多地去关心钱的使用情况。家长对孩子零花钱的这种态度,直接导致了孩子花钱的随意性。要想孩子日后能理智消费,父母最好根据孩子的合理需要,每周或每月固定的时间给孩子零花钱,同时,对孩子如何使用零花钱给予一些规定和指导:同类的、功能一样的物品,比如各种款式的笔、本,够用就好,不需要的绝对不买。让孩子学会合理地、有计划地开支。
教孩子学习记账,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理性消费。初二学生常馨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在妈妈的督促下,详细记录自己的每笔收入与支出,到初中以后,她基本就可以在没有督促的情况下主动记账,这样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不少孩子都有买“大件”物品的想法,比如,一双冰鞋、一部手机、一把吉他……面对这些要求,父母不妨引导他们把零花钱积攒下来,压缩不必要的开销,钱存够了,便可以买到自己心爱的物品,同时也就理解了储蓄的重要,也就不至于到了读大学时还不懂得理智消费的道理。